拯救古籍:解密古籍修复工作
0条评论 2012-12-11 15:57:08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郑子龙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扫去古籍上的灰尘。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扫去古籍上的灰尘。

煮糨糊、杀虫、拆书、补洞、装订……有多少人知道这是在修复古籍的工作?他们躲在泛黄的纸堆里,干着这高雅又枯燥的工作。但在东莞目前并没有这种专职的古籍修复员,“兼职”的也就三四个。按照这个配备,根据东莞各大图书馆和博物馆藏有古籍(含民国时期线装书)大约1.5万册计算,他们得专职修上200年。

修复之难一本古书拆上三四天

蒋彬和牟明磊是东莞市博物馆文物库房负责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工作人员,也是东莞为数不多的古籍修复员。“我爷爷在广西博物馆修复古籍、书画,我爸爸也是从事这行的。”蒋彬从十八九岁就开始学修复古籍和书画。1997年进入东莞市博物馆工作,但一直到2001年才有机会修复古籍和书画。“修复古籍工序前前后后有30多道,但主要是拆这一步。”

在一张大木桌上,蒋彬拿出一套陈伯陶版的《东莞县志》。“这是清末版本的。”蒋彬说每次修复古籍前都要反复研究,不同时期的书用纸也不同。“修复时,我们用的都是传统手工工艺,前期需要用机器杀虫除霉。”桌子上放着必不可少的几个工具:镊子、毛笔、糨糊和铅锤。糨糊是之前已经煮好的了,一块块的。“因为南方天气问题,煮糨糊时我们要放点明矾,起到凝固作用。”做好准备后,就开始处理书了。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蒋彬用这样的话形容自己拆古籍时的心情。“拆得不好就是对古籍的一种损害。”蒋彬表示拆书难就难在南方的古籍往往会粘在一块,要分出来不容易。蒋彬指着桌子上的《东莞县志》说:“这套还好。”如果古籍污垢过多,还需要用软毛刷清除书上的灰尘、擦掉污垢、清除昆虫分泌物等,甚至还要用水清洗,晾干后再补。“拆书快时需要几个小时,慢的话,一本书拆上三四天。”

“我们很多活兼着做,并不是专职修复古籍。”围着一条蓝色围裙的牟明磊从一幅画上抬起头来。这位从吉林工艺美术学院纸质文物修复专业毕业的学生于2009年进入东莞市博物馆工作,跟蒋彬搭档三年了。“书拆开后,就要补了,补很费时间,如果洞多的话,更考耐心。”据牟明磊介绍,补完之后,并不是马上装订,而是需要经过一道擀平的工序。“因为我们没有机器,只能把补好的纸一张张贴在墙板上,擀平后再撕下来装订。修复一本古籍过程非常繁琐,也很枯燥,坚持下来很难。”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