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全球当代艺术品拍卖收入减少了6%,降至8.6亿欧元。此番纽约的拍卖却是出人意料的另一种结局。也许是受到美国经济复苏的预期和奥巴马竞选成功后的一系列政策影响,纽约苏富比近日举行的“战后和当代艺术”拍卖部分,创纪录地收获了3.75亿美元。
于上月初结束的中国香港苏富比“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则在坊间流传出“黑色星期五”、“当代艺术滑铁卢”的说法;而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上月底结束的中国香港佳士得同名专场爆冷门拍得逾6.74亿港元,其中的夜场拍卖一举夺得“总成交额4.2亿港元,39件成交拍品中有11件的成交价超过1000万港元”的两大好成绩,反超了书画板块2亿多港元。
在市场的一片惊讶声中,让我们来解析今年秋拍整体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佳士得是如何“逆市而起”的。
经典艺术撑场
作品风格、材料趋于保守
今年佳士得秋拍现当代的重点夜场,共成交了43件拍品,日本、东南亚艺术家的作品所占比例为35.5%,其中日本艺术家的成交6件作品,东南亚艺术家成交了7件作品。相较于今年春拍日韩艺术家成交5件,东南亚艺术家成交4件的情况而言,首先可以看出佳士得秋拍在板块设置上,加大了日、韩及东南亚艺术家的比重。日韩艺术家在数量上多过印尼,大部分拍品价格集中在20万~30万港元,成为支撑中等价位的主力军之一。其次,在风格、材料上更为保守,此次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以赵无极、朱德群撑场,增大了近些年在学术上取得成就但价格相对合理的艺术家徐冰、黄永砯等的作品,波普、玩世现实主义、泼皮等风格的拍品比重则有所下降。注重在学术方面的线索梳理,和亚洲不同地区文化属性的展现。相较于春拍的雕塑、摄影、装置作品,秋拍拍品配置上选择更为保守的、唯美风格的以及抽象的作品居多。此外,专场几乎不见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今年秋拍中青年艺术家(如王岱山等)的作品成交价格大都在10万~20万港元。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