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多的藏家和投资者奔到国外收购国内艺术品热潮涌动之际,有不少人开始思考,海外淘宝之路是否值得,本文将为读者介绍部分藏家的观点,供参考。
“我在欧美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见到大部分买家都是中国人,但最后买到的不一定值。” 上海泓盛拍卖总经理赵涌在受访时表示,虽然部分艺术品的落槌价看似划算,但是如果加上其他的费用,空间非常有限。“譬如德国某拍卖行的佣金高达33%,加上专业的物流公司的运费,估计要在落槌价上加多50%的成本,并不划算。”其次,他发现很多买家并不是专业人士,对当地的法律背景也不够了解。特别是今年他到伦敦、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参加拍卖会后发现,各个地方的成交价格差别并没有想象中大:“给予了部分经营者赚取差价的机会,但不能因此得出海外有更大吸引力的结论,而是各个地区、各个场次之间肯定有存在交易的价格差异。海外市场没有特别的优势。”
他还告诉记者,最近很多收藏品的仿品、高仿品被投放到世界各地的拍卖公司中:“我认为他们针对的买家群体,一种是当地的华人,一种就是到当地去的中国商人。他们的专业知识有限,凭本人判断有侥幸心理,有国外能买到好东西的预设,相信各种故事。而‘供货商’们就迎合了他们的口味,满足他们的侥幸心理。通俗一点说,就是国产的东西买个品牌贴上去,又进口,给人‘海归’的错觉。”据他透露,即使是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大拍卖行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这些藏家可以选择把货投放在他们世界上某个地区的分公司。”因此,赵涌建议买家无论到伦敦、纽约还是香港市场,还是要具体看东西说话,不能一概而论。
目前大量回流的是三流的东西
“‘没有捡漏机会’,这是一个感性的说法,表达的只是一种情绪。”在甘学军看来,市场的信息越来越发达,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很难像过去那样用小的代价捡漏获得大收益,“捡漏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现在只能靠人的眼力,判断真假和价值高下的能力。”这些话说明他认可捡漏的机会存在:“如果能比别人判断艺术收藏品内在价值的能力更高,当然能获得更多机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捡漏机会永远都有,只是捡漏的方式不同。要不然大家也不会到外面去淘宝。”
他强调,150年来,中国的重要艺术品都是外流的,而市场才恢复了20年,往回流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够:“关于这个数据,各有说法,据说至今回流才几万件文物,但之前流失的达到数百万件,也有150万件的说法。虽然没有明确的统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流失的数量肯定远大于现在回流的数字。何况20年来回流的渠道、方式是什么?是肩扛手提的方式,是零星的、精卫填海的方式,这与100多年来我们的文物流失的时间和途径大不相同。”
另外,他还强调,目前大量回流的是三流的东西,有的甚至真假难辨:“真正的好东西还没有看到,回流的进程还长着。从市场角度预测,以后越回流越会出现重要的东西。”他的理由是,最先回流的肯定是曾经出去的假东西,而珍贵的东西,肯定最后才会出现,而只有中国艺术品市场进一步提升,“价格上去了,成熟度更高,配套更好,市场更稳定,回流才会是持续和稳定的。”
“别相信那些嚷嚷没机会了的行家。”胡义成直截了当地说,“譬如玩书的都知道得去日本淘货,但很多行家都抱怨日本买不到东西了,东西比国内还贵。可是一阵子人就不见了,问去哪了,往往说漏嘴刚从日本回来。再问买到什么了,赶紧说啥也没买到。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买不到怎么还老去?说明很多人希望少一点竞争对手,所以就放烟幕弹。”
【编辑:宋林林】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