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时恒利合并 艺术品拍卖市场格局欲调整
0条评论 2012-12-26 17:29:56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白白

\

董国强(左)吴斌(右)

虽然没有优酷土豆合并时盛大的交流会,但是北京匡时和上海恒利合并却仍旧是艺术品拍卖业的一重大事件,难免有媒体早早就用“爆炸式新闻”来吸引眼球。

据悉,2012年12月25日上午,北京匡时正式宣布:经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匡时)与上海恒利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恒利)股东会批准,从即日起,北京匡时与上海恒利进行合并,合并后继续保留“北京匡时”名称,总部设在北京,原上海恒利董事长吴斌先生出任公司总经理。董国强也告诉99艺术网“合并以后当然会对匡时业务的拓展有所帮助,但是匡时想要的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希望公司能够发展得更长远,同时,选择在圣诞节宣布合并的事情也希望这天是一个新匡时的诞生,并希望这种合并能够给市场带来一个惊喜。匡时原有的文化理念会依然坚持,同时,恒利团队的加入会让匡时在管理上更科学化和民主化”。

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日趋成熟,2011年,在经历过强势的市场份额激增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以2108亿元总成交额名列世界第一,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为975亿元。近年,中国艺术品行业受各种内外因的影响自主引导调整。这次的调整不再是之前简单的抱团取暖,更多资源的整合以及新格局的划分无一不在说明艺术品拍卖行业整体结构欲调整的趋势,而匡时在经过春秋拍卖“跨界式”文化推广及“美术馆级别策展”后也再一次以公司整体布局为营,正式掀开艺术品拍卖行业结构重组的篇章。但是,这次的举措究竟对匡时之后的发展以及对艺术品怕拍卖行业将带来怎样的影响,还需要持续关注。

资源互补:强强联合树艺术拍行整合先锋

“匡时和恒利合并有两个出发点,一是,我和吴斌朱军是多年的朋友,彼此互相了解也相互信任,且有类似的目标,二是,匡时和恒利在资源上有很大的互补,这两点的结合将会促进匡时未来的发展。”董国强这样形容。

2010年4月21日,上海恒利在上海大剧院八楼举办了其首次艺术品拍卖会,以近现代书画作品为主打,200多件拍品多为市场较难得的精品,一举夺下当年拍场“黑马”之称号。其后举行的每一次大拍在近现代书画版块的拍卖总数量都控制在300件左右,且均推出一名近现代艺术家作品小专场,凸显其对精品的追求。在今年市场整体调整过程中,上海恒利却率先在其春拍中首设“傅抱石专场”,推出了傅抱石先生14件绘画精品,最终以6014.500万元总成交额的成绩向艺术品拍卖市场交出了较好的答卷,除了赢得了拍场爆满的好效果和众拍卖大佬的掌声,还给调整中的市场带来了利好的消息。上海恒利原董事长吴斌为人低调,但在拍卖整合与业务拓展方面能力极强,董国强曾经以“老妖怪”的说法形容吴斌,形容的就是吴斌在这方面卓越的能力。

北京匡时董事长董国强早年跟随中国艺术拍卖界“开山人”秦公先生学习和帮忙,2005年,邀藏家刘益谦一起创办了北京匡时国际有限公司,至今已有七年。七年来,匡时始终以崇敬历史文化之心开拓拍卖事业。2012年春拍期间开展对“种菜诗唱和诗”的学术研讨会率先褪去了拍卖行的市场片面形象,而后展开的“过云楼”藏书专场和秋拍中“南长街54号梁氏重要档案”拍卖也进一步道出了匡时在市场调整中寻求文化市场的责任感以及以其为导向的文化价值经营理念。匡时七年来对古代书画的重视也使其积累了不少古代书画资源和藏家的好口碑。

匡时和恒利的这次合并并非简单的抱团取暖,“强强联合”是刘尚勇、颜明、季涛等对合并事件的首要反映。恒利在近现代书画方面的优势及匡时在古代书画方面的资源互补结合,使赵旭也不禁在微博上感叹:“保利压力很大呀”。

“拍卖公司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他的特殊性在于,行业人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董国强说道。季涛则更详细地举例:“拍卖公司现在注册并不难,人力资源属于中青一类的公司通常不是资金型公司,人力才是主要的“资产”,匡时和恒利之所以不去选择再注册一家公司来扩大发展业务的原因也体现出他们是看中了对方的各种资源,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和拍品资源。”而吴斌和董国强也都坦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公司拆散的例子,但这次匡时和恒利希望尝试一条完全相反的路。市场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大家都有同质化的竞争,但同时又各有差异,所以这次合并能做到的是共有的部分加强,欠缺的部分填补,先放下个人的利益,树立长远目标,为匡时怎么能更完善发展做考量。

【相关资讯】

匡时并购恒利:拍卖业进入整合期

匡时与恒利合并:拍卖市场的资源整合的新尝试

北京匡时与上海恒利宣布合并

 

编辑:冯漫雨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