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彩墨,百年新风
“虞女士丹青妙艺,墨钟神秀,彩幻空灵,得中西色相蕴趣,意境高绝,开民国百年新风。”---香港畅销作家资深媒体人陶杰
在广州大石•馆(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四横路128号红专厂C5)展出的时候,陶杰先生亲临展览开幕式,观看画作后,对《海底斑澜》展出的作品留下了上面的评价。
此评价可谓高标,但是当巡展的继续,获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时候,众多类似的评价渐渐验证了名副其实的可能性,其中,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先生看过展览后说,虞兰因女士的展览有几点值得关注:作画的题材,很少见,以海底对象很深入的表达,在中国、海外的画家艺术家中都很少见;表达了环保的艺术意趣;技法和表现方法独到,比如在中国方面,她在颜色上的运用,包括她这个海水的蓝色和海底各种斑斓的金色的搭配,这种运用很有特点,还有她把纸做皱了,做出那种机理,还有那个拓印,最后再用别的笔在它上面画,这种种加工的环节她都运用在一起,她有很粗放的,很中和的感觉,也有女性细腻的表达,所以这里面既有抽象化的成分,西方化的成分也有中国人对于水墨的感悟,还有女性艺术家对物象的细致把握,都综合在她的作品当中。
承载着如此多赞誉的“海底斑澜”系列作品,是虞兰因女士回归中国后,从1993年开始创作的当代水墨画作,曾经于2009年在广东美术馆和2011年9月在深圳美术馆展出。中西合璧的自由艺术境界和抽象与具象的随心所欲技法,来源于艺术家的家学渊源和本人数十年的艺术修养和造诣。
虞兰因女士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虞君质为台湾著名学者,所著《艺术概论》、《艺苑精华录》等迄今仍为人称道。她自幼喜好书画,7岁学画,19岁在台北中山堂举办个展,曾先后师从黄君壁、高逸鸿、孙多慈等多位台湾国画名家,孙多慈是徐悲鸿先生的学生,所以虞兰因的作品所透出的神韵被誉为“将徐悲鸿的影响传回本土”;其后,虞兰因赴美深造美术史,并获得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双硕士学位,在美国30余年,使得她熟稔掌握西方当代抽象艺术。她同时还是一位观光潜水的爱好者,她非常珍惜这种美妙的水下视觉经验,用奇妙的彩墨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呈现出来,先后创作并展出了50幅画作。将醇厚的中国水墨画元素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视角独特,个人风格浓郁。这些画作呈现了海洋的美丽和平静,让观众在领悟海洋之美的同时也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的紧迫性。
这次巡回展(2012年9月22日-2013年14日)的作品结合了以往的代表作和最新近作(2008年-2012年),每一副作品都凝结了艺术家几十年来的艺术修为和臻于化境的艺术表现力。“我潜水了二十多年,非常喜欢大海,因为大海的多变、大海的庄严、大海的灿烂,常常让我觉得无常和浩瀚的感觉。所以我每次潜水很快地进入自己的一个精神世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所以就觉得很欢悦,一方面很欢悦,而且觉得很浪漫,很自由。大概是十几年前,我开始用这个题材来画”。
本次展览意义深远,艺术家希望通过用艺术唯美的表现力来描绘海洋之美,唤醒人类对海洋的保护。从广州开展至今,已经先后吸引了近百家媒体的报道,观展人数以广州为例,画展的高峰期日人流量高达20人次/每分钟,一个月以内平均3000人次/每天,广州一地展期内30天的观展人数为10万人次,获得广大观展者的喜爱。确实是难得一见的佳作,除了国内艺术权威人士的评论上佳之外,中、美两国各界人士也给予甚高评价。
虞兰因女士,把中国传统绘画对诗意和意境的追求,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表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且非常娴熟地掌握了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水墨艺术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把表现大地上山水的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视角引入了海底。为中国的传统绘画史延续了新的篇章。最主要,虞兰因女士的绘画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对今天非常物质化的世界非常有启发意义。
——艺术评论家皮道坚
她将醇厚的东方与西方、古典与当代的艺术传统展现在她的作品中。她独特地把传统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融合在一起,表明了她对两种文化传统的传承,两个世界在她心中已轻松地融会贯通。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先生
虞兰因女士的作品非常美。她用艺术的方式唤起人们对海洋的关注,非常美好。我们通常从科学的角度去告诉人们如何保护海洋,而艺术的力量更加亲和,影响远播。
——Sylvia Earle博士 (美国著名海洋科学家、海洋保护专家、演讲家、世界潜水最深(1000米)的女性记录保持者,美国《时代杂志》评价为“地球英雄”)
大石•馆:与艺术同心同力
12月15日下午上海巡展开幕式的上海大石•馆,虽说展览场地面积有限(四个馆中最小),但是设计独特,环境精致优雅,考究的美食酒会和吻合主题的潜水衣、珊瑚石、银色沙滩和贝壳等充满意趣的现场布置,都很好地呼应了当天《海底斑澜》的现场参展作品。
作为巡展的主办方和策展方的EMG•ART大石•馆,在《海底斑澜》巡回三地四展的期间,始终与艺术家同心同力,致力于用丰富的活动和表现形式,配合艺术来表现海洋保护的主题。同一主题的展览同样的作品,却能给出每一地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大石•馆的艺术和创意总监张炳玲女士对待每一次展览尽心尽力,无求做到最好。她带动团队激发出奇特的创意,唯美的审美意趣,坦荡的社会责任感,有力地表达了艺术家的画作的艺术精神,起到了烘托和锦上添花的效应——
广州大石•馆的“海底遨游•水中花”,北京大石•馆(朝阳区豆各庄乡西马各庄东村创意基地D1-1)的“海天一色”的波云诡谲的壮阔神秘,上海馆的“海滩假日”,每一次展览结合每一地大石•馆的现场场地结构和设计风格,甚至考虑到场馆所在城市的人文风貌,而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展。
“爱你的同事,你就会多做一步工作,多着想一些。同理,爱戴每一位合作的艺术家,就会如她们爱惜孩子一般地爱护作品。务必谨慎认真。尊重艺术。”这是张炳玲每一次展览跟团队的交代。
在一次次的活动历练中,EMG•ART大石•馆不断成长,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和使命,张炳玲反复强调:我们不是美术馆也不是艺术中心,我们是一个平台。
“EMG•ART大石•馆愿意是一个国际艺术与文化交流平台。能容纳不同的创作与想法, 透过展览、对话及不同的策划来实践平台的艺术高度与多元性——最终使命是:打开不同的可能性与寻找不同的思维方法,对话世界艺术与文化交流,展示态度与观点。”
由“EMG雅伦格集团”创建于2010年的EMG•ART大石•馆,至今已在广州、北京、上海、威尼斯开设4个展馆。涉及文化、艺术、建筑、设计等多元领域。2012年11月20日“EMG•ART FOUNDATION.ITALY大石•馆意大利艺术文化基金”成立。该基金是中国民营企业在威尼斯设立的第一个基金,邀请威尼斯大学校长及威尼斯双年展常设顾问并威尼斯市基金副主席Marino Forlin教授担任本基金主席,拥有比肩国际基金的勇气和抱负,并将适当推出具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等人才到国际平台。至此,EMG•ART大石•馆已正式踏入国际舞台,开启了步入中西艺术、建筑、设计与文化交流的一道桥梁的征途。
在此基础上,可以期待未来上海大石•馆将陆续为沪上人们奉献出高水准启发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本次《海底斑澜》展期一个月,展览至2013年1月14日。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