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广场出土千年石兽 专家难判其来历
0条评论 2013-01-08 10:35:52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王圣

专家:40年前它曾短暂现身

其实,这并不是这头石兽首次被考古人员发现。早在40年前,天府广场钟楼修建之初,这头石兽就曾短暂“现身”。

“挖出来了?它终于翻身了!”昨日下午,从成都商报记者的相机中看到已经出土的石兽后,92岁的苟治平兴奋不已。苟治平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一名考古队员,也是这头石兽的“目击证人”。

上世纪70年代,钟楼开建后,文管部门曾接到工地报告的情况,苟治平到现场勘查。苟老说,由于当时并未将这块石头全部刨出,只看得到局部,无法准确判断是何动物。当时文管部门曾有将石兽发掘出来的打算,不过由于工程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之工地方工期较紧,只得深埋回填。石兽就此被钟楼的基桩压在地下。这头埋藏于天府广场东北侧的石兽,成为苟老心头的牵挂。

出土:曾有人为它积极奔走

2010年10月底,钟楼拆除,下面是否埋着石兽?不少人心存疑虑。为此,先后有5位“证人”公开出面作证,声称下面埋着石兽。当年的施工队原助理工程师王顺清表示,1971年修建钟楼地下室时,他和几名同事挖出了一匹两米多高的石马。“石马”头朝南尾朝北,“马”身两米多长,后被回填。原工艺设计负责人林昌海称,当时地基桩一般都要向地下打七八米深,但石兽所在处只能打4米左右,就再也打不进去了。由于石兽“鼻子很长”,他推断是一只和真象差不多大的石象。

几种猜想

生于唐代,与张献忠“江中沉宝”有关?

考古部门对石兽的认定保持了审慎的态度,暂未发表相关评论。然而,在民间,对于石兽身份的猜想却层出不穷。以下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

成都作家谢天开曾在个人博客上提及,正在拆除的天府广场钟楼脚下,曾有一头早在37年前`就已经发现的唐代石兽。他发现,在《成都城坊古迹考》中有相关记录:“建房后修建电讯大楼时,掘得一石狮,则苑之瑞兽门当在斯地。”电讯大楼即目前正在拆除的钟楼,而“苑”即宣华苑,属五代时环绕成都市中心的著名系列宫殿。他推断,文中所说的石兽应可追溯到唐代。

昨日,苟治平称,石兽所在地原被称作“神兽门”,后又改称“瑞兽门”。

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冯广宏曾参与《成都城坊古迹考》2006年再版修订。冯曾根据多年从事文史研究的经验推测,钟楼下的这头石兽可能是用于镇水的石犀、石牛,也可能是旧时宫廷门前的瑞兽。冯广宏称,自五代以来,成都的中心城区遭受过两次重大毁坏,一次是宋末元初蒙古兵进城时造成的毁坏,一次则是明末清初张献忠“入川屠蜀”。冯认为,相较于前一次,“入川屠蜀”带来的破坏更为彻底。钟楼脚下的这头石兽,有可能就是在那时被埋于地下的。

在成都民间,有关于张献忠“江中沉宝”的故事。“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谁能识得破,买来半个成都府。”钟楼脚下的那尊石兽,是否也与此有关?随着石兽出土,谜团或将被解开。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