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的作品
“鉴融平台”已经做了四年,但业界听说的人并不多,可见其影响力并不大。因为如果这一模式是积极有效的,那市场肯定会做出迅速的反应或者说回应。但这四年来他们一直都能做下来,也说明了市场当中的确有这样的需求。那就尽管由着他做吧,但要推广开来,恐怕没太大可能性。
很多人说艺术市场乱象丛生,在我看来,乱象说不免过头了,我们应该看到主流的市场体现。我国内地拍卖市场发展到现在已有20年了,要说藏家的东西不好变现,我想并不占主流。20年来,大量的好东西通过画廊,尤其是拍卖体现其价值,好东西已经被挖得差不多了。因此,当下如果一个藏家的收藏体系建立得非常好,拍卖公司、别的藏家都会对你穷追不舍,不仅电话不断,上门要求洽谈的也会络绎不绝,你躲都躲不掉,哪用得着去典当行,又是鉴定又是评估的啊?就算是一个真正的藏家临时遇到资金困难,也不太可能通过这种途径去解决。他对收藏圈内的各种资源都已经很熟悉,怎么可能去找典当行呢?找拍卖行或者找其他的藏家谈,都很方便,价格上肯定也会更满意。那种既要做鉴定又做评估的东西,大概好不到哪里去。所以,“鉴融平台”最多只能是针对那些刚入门的藏家,或价值不高的藏品。我们也常常听到一些拍卖行说,自动送上门要求上拍的东西,大部分都不行。
而且,对于价值很高的顶级藏品,“鉴融平台”也承认自己捉襟见肘,难以兑现。所以,这种模式充其量只是艺术市场的一个补充,而且分量无足轻重。要说以后的艺术品市场将走上这样一条发展之路,我认为客观上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另外,我想说,如果一味强调融资变现的渠道,会助长盲目以艺术品作为投资手段的收藏风气。纯粹将艺术品作为投资渠道往往是要出现问题的,收藏最重要的价值还是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趣味、文化理念,我们应该倡导收藏理念的回归,没必要把融资变现问题放大了。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