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天寒地冻,一片萧肃如同全年的艺术市场,也如同目前的艺术品基金领域。他们进入这个市场的姿态是一路的高歌猛进,而如今却成为了一曲“咏叹调”。2012年对于中国艺术品基金来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压力之下,他们迅速从台前转到幕后。
有专家拿一个“乱”字来总结艺术品基金的这一年。“散乱,没有整体性,发行的渠道都是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处在一种非常不规范,一种比较无序的状态。”上海证大集团文化事业总监沈其斌评价道。
同时,当代艺术家、批评家及策展人徐子林则认为,“乱”的局面显然不是艺术品基金单方面造成,“这个乱不完全是艺术品基金造成的,而是上下游企业和机构尚未将这个产品想明白,更没有做好上下齐手的准备。而这些问题都聚焦在艺术基金产品身上,就显得非常混乱。”
但是,乱局并不等同于末日。即便是在目前艺术品基金普遍“失声”的当下,一线的操盘手们在谨言慎行中仍然对未来充满期望,而“围城”外的诸多资金依旧对进入这个市场抱持着相当高的期望。“这个市场不会崩盘,相比于其他投资,他本身的盘就很小。”沈其斌说。
新投资标的与模式的出现
即便这个市场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但是在2012年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
从投资的标的物来看,在《投资有道》与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正略钧策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共同针对2012年中国艺术金融市场联合调查中显示,全年投资的艺术品信托产品中大部分是书画类产品,但其中也出现了众多新的投资标的物为犀角、象牙等。
除此之外,与地方文交所业务相关的地方特色艺术品也成为了新的投资热门。如“梵云雅玩2号”投资的寿山石等,属于福建等地区的特色地域性艺术品;“鼎鑫2号”投资的版画同样属于地域特色艺术品,并且整个运作与泰山文交所紧密相关。
从投资模式来看,一些艺术品基金亦出现了新的投资模式,如“天雅1号”的贷款类艺术品信托,即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获取信托贷款,用于艺术品投资。
以上新的标的物与新的模式的出现表明,传统的艺术市场如书画等大类依旧无法满足这个艺术金融市场的需求,他们需要更多的目标,他们常常苦于没有“好”的项目可投,而并非苦于没有钱,从这一点来看,中国艺术品基金的这块蛋糕还能够越做越大。
从台前转入幕后
2012年的艺术品基金的市场行情如过山车般惊心动魄。数据显示,2012年共发行成立29只艺术品信托基金,基金规模约为35.2亿元,其中第三、第四季度的信托总额已低于艺术品投资启动季(2011年1季度)的2.95亿元。而2011年前11个月,就有成立超过70只艺术品信托基金,除2只到期解散外,基金规模约57.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信托基金发行数量的减少以及发行规模的削弱,信托计划预计的收益率亦出现收窄,从2011年第四季度的10.4%下降到2012年第4季度的9.6%。
从年初的极盛到目前的一些基金仓皇退市,这样的变化让人咋舌。而艺术市场的冷淡的确对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沈其斌认为,艺术品基金市场出现如此的现状,根本原因亦在产品的设计上,所谓“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他认为,目前艺术品基金产品设计制度性不足,对标的物的选择模糊,特别是产品周期过短。另外,也存在人才、认知以及心态方面的缺失。
徐子林则表示,当下艺术品基金总体比较“犯迷糊”,投资品种较为单一,一味的追捧古代工艺品和古代艺术品,热衷近现代艺术品,而现当代部分则多为盲区;其次,流动性较差,要么如死水般,要么就如潮涌般;另外还缺乏有价值的市场数据以及国际流通基础。以上都制约着现今艺术品基金的发展。
同样,我们并不能忽视的是政策对艺术品基金的打压所造成的影响。“查税门”的出现以及对文交所的整治,这些直接打压其积极性,同时对新的基金的发放审批也较为严格。“税收问题不是艺术基金和艺术品一级市场生死存亡的关键,但是税收是遏制艺术品国际化的绊脚石,特别是关税问题阻碍了中国艺术品的国际化发展。”徐子林说。
因此,无论是基金产品本身也好,还是宏观经济形势以及政策的走向也好,都为2012年艺术品基金的发展留下了自己深深的一笔。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