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的回眸和展望
0条评论 2013-02-05 11:14:47 来源:BA德美艺刊 

编者按:在过去的2012年,在全球经济环境遇冷的情况下,中国的艺术市场也呈现了明显地下滑趋势。但在年末中国的经济开始逐步恢复,欧洲和美国经济也有所起色,全球的经济组织预测2013年经济走势将好于2012年。那么这一变化对于2013年的中国艺术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期德美艺谈栏目邀请了知名的艺术行业的研究者及行动者沈其斌与姜楠,请他们谈一谈对2012年中国艺术市场总体情况的看法以及对2013年的发展作一个简短地展望。

杜曦云:你们对2012中国艺术市场总体情况怎么看?

沈其斌:2012年中国艺术市场经受了严峻地考验,用这句话概括比较恰当。为什么?因为从大的政治经济格局看,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经济的软着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从而也导致艺术产业、艺术市场的整体性回调。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过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直接的参与者可能要经历考验和痛苦,利益上会受到一些损失,市场也不如原先那么火爆。但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不经历寒冬就无法感受到春天会如此美丽。

其次,我是一个喜欢在宏观角度看问题的人。“十八大”召开后,我对未来中国的文化政策和发展导向有了更多的信心。可能艺术圈的人一般不会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去看文化发展的问题,但事实上政府的态度在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虽然政府在文化产业方面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但十八大释放了积极地信号,这对于整个文化行业来说是一个积极地信号。因为政府拥有的能量,从目前来看不是行业内部可以比拟的,它将撬动更多的资源进入这个领域。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的文化艺术产业以及市场,将面临一个重大的转变机遇。

姜楠:因为我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了艺术消费市场、艺术平价消费层面,因此我想主要从消费层面来谈艺术市场。

在商业地产遇冷、缩水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地产商都在试图依托文化、艺术转型,他们也做了很多文化艺术地产的样板。前段时间,我们与北京的一家地产公司合作了一个文化项目。他们对自己的商业项目有文化观念的需求,而我们依托于他们的商业地产,也可以将艺术家的创意带入更宽广的领域。我认为这样的模式,将是艺术走出市场困境的重要途径。

而当下的艺术品投资、拍卖市场反而非常冷清。一方面是因为大的经济环境造成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艺术品投资,大家基本上都是观望的态度,尤其是当代艺术。我前段时间知道了一个数据,那就是当代艺术从有拍卖开始到现在拍出了近200个亿,而深圳大芬村所创造的产值绝对会超过这个数字,这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总是在追求艺术品的高价位或者艺术品的投资价值,即保值功能。但实际上真正的艺术消费市场反而不被人们重视。

在当代艺术不受追捧或者受到冷落的今天,为什么艺术工作者、艺术圈的同仁不把目光瞄向一个一直存在的所谓低级、但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我相信这个市场所创造出来的财富将大大高于现在的艺术市场份额。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我以后依然会把我的工作重心放到艺术消费市场研究、探索和建设上。

杜曦云:你们对2013年中国艺术市场走势如何判断?

沈其斌:我是一个喜欢下围棋的人,所以我有时候会用棋理指导我在现实中的行动,加深我对现实的理解。

中国的文化艺术产业也好、艺术市场也好,一方面政府在摸着石头过河,它们有许多盲点;另一方面,政府的相关政策又有许多局限,所以导致在目前的格局里,如何进行文化艺术产业的制度性建设、结构性建设、标准化建设都是存在着巨大问题。

作为我本人来讲,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一方面在宏观方面我会建构更高度的认识。同时,落地到一些具体的方法论当中去推进工作。我认为艺术工作者不仅仅需要在某一点上做一些工作,而且需要在整体的文化艺术格局当中来找到自身的位置,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促进整体环境的转变。笼统地讲,就是要建构一个相应的价值链系统。这个系统里会触及到方方面面,比如说有学术研究、展览、收藏、投资、艺术基金、拍卖、媒体、教育等等。

只有首先建立一个相对庞大的价值链建构,我们的工作才会变得更有价值。作为我本人来讲,更愿意成为平台的一个建设者,系统与价值链的一个建构者。

姜楠:当下的中国,处于政治的巨大转型期,每一个中国公民慢慢地对自由的意志都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渴望。在这个趋势下,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注重自我感受,整体社会的人文环境也逐渐变得更加开放。

基于这个事实,我相信人们会逐渐从之前对奢侈品,诸如名牌包、名牌表、名牌家具,疯狂的迷恋中走出来。但同时,对于精神文化深层次的消费会加大。很多商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很多家居装饰公司开始不约而同地想到利用艺术品来增加自己品牌的吸引力。

对于收藏艺术,人们将不再只是寄希望于保值、增值甚至是赚钱的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如何融入更多的艺术元素,来提升自我的生活品质,将是他们更关心的问题。而现在中国不断进行的城镇化,以及日益提升的城市与地产项目规划能力,也使得艺术在其中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据我了解,在短期之内中国又将会有很多旅游地产项目开始动工,越来越多的豪华酒店开始动工或马上即将使用,例如现在的云南与广西省都加大了旅游地产的开发和扶持力度。而在未来的酒店装饰中,对艺术品的需求量将是巨大的。

中国的艺术市场在经历了巨大的资本泡沫之后,我们应当冷静下来进行客观地反思。在一个缺乏现代人文背景的国度,基础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要想艺术市场真正在未来有着长期的发展,我们就必须要从基础的审美、基础的美学教育入手,尽可能挖掘人们内心深处对当代艺术的追求和爱好。而提供更多平价的,能够被消费得起的艺术品,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因为只有让更多的普通人享受到艺术品带给他们的乐趣时,当代艺术在这个社会才有生存下去的土壤。这就要求整体市场要回到良性的轨道上。但大多数人似乎并未意识到这点,这也是欧美市场的分级制度中国一直没有建立起来的原因。他们一直定着艺术品的投资价值不放,似乎艺术品只能用来炒作,而不是消费。但现实证明所谓奇货可居是失败的,最后结局是没人来理采你。只有经历消费验证后的高价作品才是可信的,而且定价权也不应该掌握在少数人或者少数画廊又或者是拍卖公司手中。

所以我不敢预测2013年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能够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但我推断的是,在2013年中国应该会有真正有识之士以及立志于在艺术产业上作出贡献的人或者是机构,打开中国艺术品消费的大层面,让艺术在中国能够进入更大的格局中生存。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