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赝品泛滥 真真假假谁说了算
0条评论 2013-02-18 11:38:51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宇佳

傅抱石作品

傅抱石作品

傅抱石作品

傅抱石作品

近日,傅抱石外孙女傅蕾蕾连发3条微博,称正在香港某广场展出的15幅号称傅抱石作品的画作,都不是出自傅抱石之笔,而是劣质的赝品。对此,有消息称,这些画作的藏家赵泰来发表声明澄清,其借予荷里活广场展出的傅抱石画作实属真迹。并表示其藏品是1978年在荣宝斋、北京饭店、燕京饭店由史树青等人鉴定后买的,对于傅蕾蕾的指控,已委托律师采取法律行动。

作为中国书画市场上的“龙头股”,傅抱石的作品早在上世纪40年代便开始进入流通领域。1984 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的一套傅抱石《唐人诗意》册页,成交价达 160 万元港币,创当时近代中国画拍卖最高纪录。1996 年,他的人物画力作《丽人行》,以 1078 万元人民币在中国嘉德拍出,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2003年,他的作品《毛主席诗意》册页(八开),以1980万元缔造了当时的天价,仅仅8年之后,当这幅作品出现在北京翰海秋拍的时候,其成交价已经达到了2.3亿元。

巨大的市场价值以及市场潜力,无疑使得傅抱石作品成为了众多造假者看中的对象。特别是在1999年12月10日至2000年1月2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题为《金刚神韵傅抱石金刚坡时期作品特展》,作品真伪问题在当时曾引起巨大轰动。

十多年前的艺术品市场还远没有今天这么繁荣,因为这批画作的赝品问题也仅仅在业界掀起了波澜,然而,在近年来的艺术品市场上,有关傅抱石画作的真伪之争却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无傅抱石不成拍卖会。几乎没有哪一次上规模上档次的拍卖会,是没有傅抱石的画作的。但也因此,注定了其中相当多的“傅抱石”是假的试想想,一个人毕生的创作毕竟有限,傅抱石的画作,除掉收藏在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国画院以及自己家人手上的,其余流散在市场上的应该十分有限。又怎么可能在拍卖市场上常见常新?藏家收之,当十分宝贝之,又怎么可能轻易流到市场上去?

造假者把傅抱石画中的各种面貌进行拼凑,他没有画过的东西是不可能出现的。有些造假者甚至将一些酷似傅抱石风格的画作改款之后送入拍卖行,2005年,在京城的一场大型拍卖会上,一幅标明为“傅抱石”的作品估价数百万元,而其真正的作者为时任傅抱石纪念馆馆长的徐善,为其十多年前临摹的一幅傅抱石画,当年以一千元一尺的价格卖出去的。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制假造假“具有更强的隐蔽性、欺骗性”,所以,凡写上某某权威鉴定的画都要慎重,要多打几个问号。

目前,拍卖行里看到的傅抱石伪作呈这样的趋势:低仿品逐渐减少,高仿品陡然增多;个人作假渐成支流,集团作假变成主流。造假集团中有人专门制作印鉴,有人负责把纸张染色作旧,还有人负责装裱。做好后,尽量在大型的展览中露面,然后上正规的书画出版物骗取藏家信任。最后,由老板手下养着的一批马仔负责向国内外拍卖行送货,赚取超高额的利润。这些人制作伪品的周期较长,花个把月制作一幅傅抱石假画很正常。制作的特点是数量少,质量精,相当具有欺骗性。

然而,在看到一些人仗义执言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另外一个人在“打假”背后不为人知的目的。像苏富比拍卖行在2004年春拍推出的《竹林七贤》的鉴定中,某专家前后不一致的判断。而在2008年上海举行的“二十世纪山水画展”中,傅抱石《龙盘虎踞图》也引起了争议,一位“专家”表示,不用看原作也知道展出作品是赝品。对于这些“专家”来说,一味表扬的文章没有市场,而批评或指责的对象一定要安全,没有利害关系的学术展览或一次远在异国的拍卖充当牺牲品也挺合适,一旦成为了话题人物,为今后的“走穴”也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此,藏家一方面要保持谨慎态度,对于傅抱石作品进行仔细鉴定。另外一方面也不要轻信所谓“专家”的说法而错失机会。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