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陶瓷前景堪忧 同款景德镇瓷器价格翻20倍
0条评论 2013-03-01 13:23:57 来源:金羊网 

你看石湾的艺术陶塑,在石湾瓷业的产品数量和产值中所占比例已微乎其微,然而,能保持石湾陶瓷艺术名气的,仍然是这些艺术陶塑。例如,2003年全国首次评选陶瓷艺术大师时,石湾就占了四个,而我们潮州,仅枫溪一人。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他们的作品地方特色十分明显。又如2005年广东省评选首届省级陶瓷艺术大师,石湾又评上七人,潮州评上六人。此六人中,绝大多数不是在单位中有自己的工作室,就是已建立有自己的创作室带作坊乃至工厂。而就创作水平来看,我们潮州具有如此实力的大有人在,只是作品不是风格太过庞杂,地方特色被掩盖,就是一时应急之作难以体现原有的水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教训,值得认真反思。

潮彩VS景德镇瓷器

赵利平:就像吴为明老师所说的,如今潮州的艺术瓷,能够与景德镇相媲美的,仅剩潮彩一枝独秀。现在从事潮彩的队伍有多大?

蔡秋权:广东彩瓷艺术是中国彩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广东釉上彩艺术由于地域、语言和文化等不同,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广州的釉上彩瓷艺术,装饰丰满艳丽,人们简称为广彩;潮汕的釉上彩瓷艺术,秀雅精致,人们简称为潮彩。潮彩艺术有人物、山水、花鸟和图案等几类,改革开放以来更有新的发展;还有大埔高陂以郭寿民为代表的釉上彩瓷,简称为高陂彩。

现在潮彩是潮州艺术瓷最大的一个板块,从事人数也是最多的。十多年前,潮州对潮彩还不是特别重视,集中力量做日用瓷。这几年政府比较重视陶瓷艺术,各种门类发展都比较快。好像彩绘这个行业,以前只是单纯的高白瓷,现在发展到骨质瓷、釉中彩等。

赵利平:一说起彩绘,人们肯定会跟景德镇的瓷器相比较,潮彩跟景德镇彩绘的艺术特点有何不同?

蔡秋权:景德镇自古就是官窑,历史底蕴比较深厚,青花、粉彩几种风格都比较明显,在全国领先。潮州艺术瓷胜在门类比较丰富。

与景德镇的瓷器相比,这几年潮彩在瓷胎上下的工夫更大。景德镇就没有骨质瓷,他们用的都是千年不变的青白瓷。我们的骨质瓷在瓷土中加入了从内蒙、新疆买来的骨炭,这样瓷胎可以做得很薄、很通透,釉面比较亮。

比如骨质瓷,唐山也有,但他们做的主要是日用瓷。潮州在骨质瓷上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较快。景德镇的生产模式都是传统的作坊式经营,由师傅带着几个徒弟,瓷胎永远不变。潮州不一样,潮州人只要在市场上看到一种新东西,马上就会有人跟进,带动一大帮人也创新起来。

潮州和景德镇彩绘瓷器的最大区别,体现在材质上。潮州的瓷胎比较白,比较现代,景德镇的主要是青绿色,比较有古典味。所以我现在走的也是跟景德镇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就是挖掘我们自己瓷胎的特点,做出自己的风格。如果我是画工笔画,层次比较深的,我肯定会用景德镇的瓷坯。而在我们自己的瓷坯上画,就要画半写意的,突出现代感。

赵利平:那现在潮彩的价格跟景德镇比起来差别有多大?

蔡秋权:同样是国大师的作品,价格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我们这边的价格刚刚起步,景德镇国家级大师作品的起步价都是十多万元了。但单纯看作品,潮彩完全不比景德镇的差。现在景德镇的气氛比较浮躁,功利性比较强,应酬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很多外地的藏家开始跑到潮州来了,现在很多人在排队等着我的作品。

知多D

潮州陶瓷

陶瓷是火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陶瓷的艺术水平,是一个地方人类活动和科技进步象征之一。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考古发现表明,早在8000多年前,潮州的先民便在本土制造和使用了陶器,而商周时期,便已有原始瓷出现。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加之对外交往贸易的进一步拓展,促使潮州陶瓷迅速发展。特别是宋代,由于沿海经济发达,加之宋王朝与北方的西夏、辽、金等政权之对峙,由西域通往外地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使东南沿海成为对外交往、贸易的通路,更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潮州自汉代便已有对外航线,此时也就更加繁荣。

宋代,潮州地处广州和泉州两大市舶司中间,货物出口都十分便利。潮州城周围绵延十多公里的陶瓷生产带,以及当时属于潮州府辖的梅县水车窑、大埔高陂窑非常兴旺,潮州成为当时岭南的瓷都也绝非偶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潮州陶瓷,绝大部分是供出口之用,潮州陶瓷为适应外销市场需要,不但制作了大量中国特色的陶瓷器,还制作了西洋风格的产品。潮州陶瓷这种以外销为主的生产方式,一直成为本地陶瓷的主导。

特别是清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后,潮州港口更是商贾辐辏,海船云集。在《景德镇陶录》中,就把出口瓷称为洋器,载有“专销外洋者,商多粤东人,贩去与洋鬼子载市,式多奇巧,岁无定样”。这不仅说明当时景德镇陶瓷的贩运出口多是潮州人,而且以销定产、式样多变。后来,商人们干脆就近于本地组织生产,这些产品中,有一批依景德镇、德化等地的产品式样制作。以至现存的明代后期至入清一段时间的民窑青花制品,特别是日用瓷中的盘碗等物,从装饰风格到纹样上都很难辨清是江西、德化还是潮州窑的产品。到清末,来样加工的增多,也不同程度影响了本地产品的结构。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仍有英碗、仿英杯等的生产。

正是这种深厚的陶瓷艺术积淀和活跃的海内外贸易,使潮州陶瓷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其他瓷区的一些优秀技法与风格,形成富有地方特色风格、又具世界性的产品。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