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派——薛松用绘画谱写上海style
0条评论 2013-03-03 13:06:01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

薛松-新海派绘画绘画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3年3月2日下午3时,由新加坡MOCA当代美术馆主办、林大艺术中心协办的“薛松-新海派绘画”于北京林大艺术中心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此次展览由著名国际策展人徐钢策展,集中展示2012年以来薛松的突破性新作。

对于此次的展览主题“新海派”,策展人徐刚表示:“正因为以薛松为代表的基于上海的艺术家和上海之间的共生关系,我称薛松的艺术为“新海派艺术”。“海派”,在20世纪上半叶的“海派”、“京派”之争中,本来并不是一个完全褒义的词,特别是在沈从文的笔下,“承袭着一个带点儿历史性的恶意”。这个恶意是因为和鸳鸯蝴蝶派的文人的牵连分不开的,“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相结合,便是沈从文对于海派的界定。 至于我说的“新海派”,和旧海派的承袭关系不容忽视,但是因为是当代艺术,带着与生俱来的反思性和自省性。名士才情是少不了,却是以各种媒介过滤了的好几层的;商业竞卖也依然重要,上海的艺术家也比中国其它地方的艺术家更有商业头脑,但是绝大多数的新海派艺术家都能够将商业竞卖内化,成为他们的作品表现、批判式介入的一个有机部分。”

此次展出的13幅作品,可以说是薛松的行动绘画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懂得怎样将文人趣味和西方强调的个性表达结合在一起的集大成之作。早在1998年,薛松就开始了与大师的“对话”,对话的对象包括毕加索(1998年,《西方乐队进入中国》),克莱茵(2000年),马列维奇(2001-2010),蒙德里安(2000), 马蒂斯(2005),等等。“对话”这个词可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既不是顶礼膜拜的“致敬”,也更不是批评,而是用艺术家自己的修养和趣味来消化西方无处不在的影响。

“我既想突破传统,又要超越西方现代主义,说来容易,想要做到可就非常难。”薛松曾经这样感慨道,从作品的情况来看这次他做到了,艺术家薛松坦言:“我在搞所谓的“烧烤”作品之前,最早迷恋“苏派”的现实主义,后来又转而尝试印象主义、野兽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再后来又在中国传统水墨、书法以及原始艺术里面泡了两年,而我在大学时代所学的专业又是跟戏剧有关的舞台美术。这样一大串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主义、风格、东方、西方大杂烩下来,没有找到完全适合我的路,画种、风格、流派等之间的界定在我的心目中开始模糊,我突然发现这些东西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而用视觉语言去发掘新的可能形式才是艺术家最应该重视的。”

此次展览薛松在对话中展现了至少三个层次的视觉和意符:

第一、粘贴好作为背景的烧焦纸片。薛松有时候特意选好纸片,让粘贴好的大量碑拓或杂志书籍图片和作品的内容产生某种关联;但是他有时候也完全随机,粘贴的只成为画布背景而已。为了不让观众联想粘贴的背景的意义,这次薛松干脆在粘贴的表面上再刷一层白漆,完全成了绘画的背景,只有半透明的隐隐约约中才看出粘贴的痕迹。抹杀后的纯粹,却又不能完全隐去,剩下的恰恰是材料的手工感。

第二、对中国或日本画家的模仿,成为主画面。这些画家包括宋徽宗、黄宾虹、 丰子恺、以及日本浮世绘的杰出代表葛饰北斋,也包括《芥子园画谱》上几种图示。这是薛松的文人趣味、名士才情的集中体现。

第三、西方大师,主要是蒙德里安和阿尔伯斯的线条和色块的各种重构,附在主画面之上,鲜活跳跃,给抽象赋予一种具象的实际意义,产生出一种非常有趣味的形式和内容、西方和东方的对话。

名士才情,商业竞卖,正是西方和东方对话的结果。薛松的轻松、调侃和幽默,在上海日益繁华的城市外观背后,却有着不一般的深刻,展览将持续到4月25日。

 

编辑:陈耀杰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