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国的雕塑
2012年11月10日在《雕塑中国》的学术讲座中,赵力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艺术市场数据分析中心”主任从现实状况出发分析了雕塑的市场趋势。
在此次讲座中,赵力认为雕塑市场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规模却很小。其实从拍卖市场来看,去年也就是2011年,艺术品拍卖大概是975亿元左右,中国书画市场占60%,而属于雕塑的市场加起来可能都不超过几千万,这种比重的差距远远大于国际市场同样数据的比较,雕塑在国际市场上通常的交易额占到13%,去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为2000亿美金,而雕塑的交易额在200亿美金左右。而在2010年2月,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中,国际雕塑大师贾科梅蒂的一件青铜雕塑《行走的人》拍出6500万英镑的天价,雕塑在国际上的收藏地位可见一斑。这样的差距现状也就足以说明中国雕塑市场在体系上的不完善。然而这种不完善其实也代表着一种未知的潜力。赵力在此次讲座中谈到很重要的一点,目前雕塑市场在向当代转型。从时间线来梳理,中国雕塑分为古代雕塑、近现代雕塑以及当代雕塑。当下艺术市场的逐渐完善以及对于中国文物的保护,古代雕塑已经很难流通,而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允许进入拍卖市场的。近现代雕塑资源的匮乏也无法在艺术市场中占有一定稳固的位置,所以当代雕塑就成为挖掘的重点,而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中,当代雕塑占了90%以上的份额,并且当代雕塑的市场也给予了近现代雕塑市场一种带动作用。
雕塑对于收藏放置的一些限制,使得很少人收藏雕塑,而雕塑市场的“冷静”似乎让人淡忘了这一艺术门类。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中国雕塑的位置。国内对于雕塑的收藏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差别,国外对于雕塑的收藏是一种系统性的,而这也是国外对于艺术品收藏长期以来的一个局面。在国内,不论雕塑也好还是其他艺术门类,对于收藏都存在很大的投机性,当然职业的藏家有,但是很少。而雕塑本身的体量、储存限制无疑在这样的局面中又给自己设了一道屏障。不过有屏障也好,投机也好,市场冷淡也好都不是绝对的,依然有重建局面的领头者。
隋建国,作为被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而同时他又被圈入当今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雕塑家之一。对于自己的成功,隋建国显得很淡然,他曾经这样说过,“雕塑家还没有加入拍卖明星的队伍,他们中很少有人去刻意炒作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目前的雕塑市场还是发展得挺健康的。”
隋建国的作品第一次被人买走是在1992年,那时的成交价是一件作品一两千美元,而收藏者是皮尔·卡丹的中国代理宋怀桂。对于当时作品的出售,隋建国并不情愿,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而做的创作却作为一种销售,在心理上谁都承受不了这样的失去。但是在藏家不断地做工作中,隋建国最终还是在不情愿中将作品卖了。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