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平
人物:
郭海平,自由艺术家,中国首家精神病人艺术中心创办人,长期关注精神病人艺术,著有《晒太阳》、《癫疯的艺术》、《我病故我在》等,主编“原生艺术丛书”。
颠覆语录:我现在经常让自己处于不思考的状态, 让自己身心去感受自己的生命和世界,让自己融入到这个不思考的世界之中,这种感觉挺好,很多人对死亡很恐惧,我没有这种感觉,在我看来生死没什么差别。
1912年,一场国际当代艺术大展在德国科隆举行,文森特•梵高的作品在展览上特别引人注目,他被视为表现主义的先驱和推动者,因为梵高生前是众多渴望疯癫、却因太过正常而无法疯癫的“艺术家”里唯一一个疯子。
人可以一夜暴富,却不可能在精神上也完成这种飞越,因为没有人可以在一夜间忘记自己所有的记忆。
“我的目标就为人的潜意识争取生存的空间,允许人有梦想的权力,总待在社会现实里人会受不了的”,郭海平告诉我们。
他是南京当代艺术的元老,上世纪八十年代晚期即发起艺术史上有名的“晒太阳”活动;他同时也是南京“半坡村”酒吧的创始人,那个酒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南京作家、诗人、艺术家灵感来源的中心,功能类似于巴黎左岸的咖啡馆。只是令人伤感的是,左岸还在,半坡村已无。
郭海平称得上中国第一个真正以“病”为媒介的艺术家,而把“病”做成他提示社会反思的艺术重要标签,也显示了艺术介入社会的强大新能量。他是要走到社会面漩涡里的那种艺术家,他不停添加燃料直至问题爆炸。他一方面撰文批判艺术精神的自我放逐,另一方面深入精神病院腹地,四处挑起关联艺术的公共话题。在个体的病上和社会的大病都有切肤之痛的他,这些年就像一个善于作战的战士,以伤城南京为主战场,尤其是对体制性思维和被屏蔽的公共问题持续的介入与批判,不达目的不罢休。
他的第一目标战场是精神病院,抢救的对象是那些被强制隔离在社会之外的精神病人。郭海平是浪漫的又是严肃的,他确认在精神病院那里他看到了存在中的“超人”。我也坚信海平就是那个可以带领精神病人飞跃精神病院的那种艺术家——而在现实中又有哪些人有这样的勇气和自觉呢?毫无疑问,在更未来的现实当中,他所做事情的意义将会变放大,凸显出来。尤其是当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成为精神病人的非常时代,我想其所做的事情将是多么的超前和具有如此强的预见性?
在中国用心去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显然非常孤独,因为他们寻找的路线完全和主流化的意识形态无关,他们能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拨开被意识形态所蒙蔽的阴冷角落。在那些“角落”当中,他们捍卫了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自由选择,他们要找到通往真正能够关注到人性和内心的那条路。显然郭海平就是这个类型艺术家的代表。他身上有一种罕见的倔强,越是在别人看来不太可能的事情,他做的越是有劲头,终于在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穿透了他所选择的命题。
那是让他完全改变观念的三个月,和精神病人零距离接触的日子,他彻底的颠覆了他对艺术,以及对人和社会的理解。最后,更是让被有意遮蔽的群体通过艺术的形式,巧妙的将问题曝光于公众媒体眼前,让更多人知道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的时代内涵。随着2007年《癫狂的艺术》出版以及在798展出的精神病人作品,当年几乎成了郭海平及其挖掘的“精神病人艺术”之年。随后各路媒体报道越来越强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关于中国精神病领域的深度探讨,也为海平赢得了“中国精神病艺术之父”的赞誉。他用十多年的时候,揭开了精神病人问题的冰山一角,创造了艺术介入社会问题的最好案例,堪称经典,也显示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社会良心。
郭海平给无比压抑的城市人在观照社会之“病”这个问题上,创造性提出了反向性的思考,以“病治病”,“以毒攻毒”,正是他对这个畸形价值观社会的颠覆性治疗……
在郭海平眼中:“精神病人看我们,才觉得我们不正常。”“我跟精神病院院长说,在你看来,他们都是不正常的,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梵高。”
2009年10月,郭海平被诊断为肺癌,在等待开胸手术的时间里,他感受到了黑洞般的螺旋的力量,对于一个临终者,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生死悬于一线,他对于料理生前身后事,已书写下了遗嘱——但就在推上手术台的前一刻,他被告知是误诊了。
命运仿佛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但恰恰是这次误诊,使他对待生命,有了新的意识。这如同佛教徒的开悟:参透了生死、获得了平静。他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精神病院和疾病让我体验到了漩涡的力量,我希望这是人生命中自然属性的一种觉悟……艺术可以帮助我寻找这种体会和感悟,因为在创作中,日常性的思维全部中断,留下的只能是保持沉默。”
编辑: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