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间:普通意义上的时间,主要说明拍品被制造和保存、收藏和流通的时间。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价值的构成是与社会劳动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在空间交易和交换活动占用了时间。这样,拍品价格的形成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由拍品本身被生产出来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者个人的劳动时间,而这有可能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如凡·高的画,在他生前没出名的时候,它的价值与其他画家的画作区别不大,但是当他出名后,这一部分价值只是被拍卖的画作价格的微小部分。二是当商品在被“异位”(“脱域”)后飘浮不定的时间,等待重新被确定价格。因此,拍卖是确定价格而非核定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没有必要总是追问拍品的价格为何这么高,与价值远得离谱。历史时间有序流动可以解释拍品价格之“暴”。历史的时间积蕴拍品的价值,拍卖现场的限定时间以拍卖的方式确定拍品价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两种时间说明了拍品价格的形成的根本因素。拍卖实际上是一种时空压缩,它与先前时空中任何事情的状况都有关,克服空间的障碍,将时间范围压缩到“现存就是全部存在的地步”,尤其是那些历代的散布于各个国家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它们当前被拍出的价格就是历史时间存在的说明。当物理学证明了经过时空弯曲后,人们甚至可以与出生时的自己相遇,我们也可以想象时空弯曲后拍品的巨大变化:穿过“虫洞”的拍品将它过去的时空坐标与当前的时空坐标重合了,但是,物非往物,价更非往价。所谓情随事迁,事随景迁。
物理空间:拍卖的物理空间是指与“当前时间”与“历史时间”同时存在的空间,包括拍品被制造出来的具体场所、被“异位”(“脱域”)过程中的各种环境以及拍卖现场。拍卖竞价现场是阻断了经济活动自然流动时间、而特意营造的竞争性的自由定价空间。在那里,参与拍卖的各方都要遵循拍卖的游戏规则。竞价现场粉碎了时间维度,将过去时空中存在的所有因素汇集,穿越时空,在当前的时空中寻找一个点。竞价空间是一个集能力、权力展现和释放的场所,是价格最终确定的场所。拍品具有空间间隔,不仅是指那些遍布于全球各个地方的拍品,也指已经处于“异位”状态的商品,它们存在的距离是流通和价值实现的障碍,这种距离把交易成本强加于商品本身,如果要单独实现其价值,交易成本可能会更高,因为克服空间上的障碍要花费时间和金钱。而在拍卖现场上,这种间隔化就会缩小,空间“间隔摩擦”力减小,从而交易成本会降低[7]。只有创造一个拍卖的空间才能征服拍品“空间异位”(“脱域”)的事实,从而达到新的“嵌入”。
虚化空间:拍卖行业通过征集拍卖品、运用拍卖方式运转的空间。控制时间和空间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这几年拍卖行业在不同的细分拍品市场不断沉浮,各个拍卖行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资源,通过合法甚至非法手段征集标的物,或者进入一个其他权力机构制定的规则中分一杯羹。拍卖行与委托人之间,拍卖行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要获取和控制拍卖的空间结构,他们对社会关系和资源进行编码和再生产[8]。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络在这个意义上显得尤为重要。许多拍卖行最初都是作为国营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一个分支出现的,许多拍卖行老总都是直接从国家权力机构中脱身上任,或者其重要的亲属与权力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我国拍卖业发展的重要的一个特点,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无法继续流通的“异位”(“脱域”)物品重新实现价值起到了加速作用。然而当这些资源逐渐用尽时拍卖业的发展方向问题就立刻突显出来,使得拍卖行可以利用和支配的空间变得非常小了,对拍卖空间的运作及其产生的功效对行业来说至关重要,思考发展前景就为整个拍卖业所关心。
无论从哪一个意义上的时间或空间概念,都通过拍品而影响着拍卖主体的情感起落。
首先,由于时空的存在,委托人和竞买人对拍品进行想象和判断,想象的过程是和一定的情感的体验联系着的。他们无意识地为拍品制定一个时空坐标,或者以时间为基准,或者以空间为基准,想象其在一定位置和秩序背景中的价值及各种影响价值的变量。“所谓想象,就是我们的大脑两半球在条件刺激物的影响下,以我们从知觉所得来而且在记忆中所保存的回忆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分析与综合的加工作用,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或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两半球对有关的回忆表象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对拍品价值判断和制定保留价的基本的思维过程,“想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我们的大脑两半球由于一定的条件刺激物的影响,把第一信号系统内的某些已经参与工作的皮质细胞加以抑制,而把第一信号系统内的其他已经参与工作的皮质细胞按照某种顺序加以联结并使之兴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以这个拍品本身在当时的环境中与其他性质相同的拍品作为参照物来评价,因此,判断一个拍品,总是要在我们的脑海中经历“彼时间”中所有的对象。但是由于我们时时刻刻都要考虑“此时间”的状况,这样判断的过程有了间断,跳跃式地在时间的间隔中远离和返回,就损害了对拍品判断的完整性,并影响拍卖主体的情感和行为。
其次,如果委托人和竞买人对拍品是外行,对拍品价值以及利润空间的想象、分析、判断需要专业以及技术知识的辅助,往往会促使拍卖主体将拍品移交给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评估系统。他们的专业知识的缺乏无法完成“再建的想象”,再建的想象,就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描写、说明、图案等等,形成对某种事物的想象的表象的过程。再建的想象,不但应该灵活和清晰,而且应该准确、精密,复合客观事物的真相。对拍品专业知识的缺乏,是他们缺乏再建想象的能力,于是将自己再建想象的权利暂时移交给专家系统,移交的前提是对专家抽象系统的信任。“对他人的信任是一种持久而经常性的心理需要。从对他人的信赖与诚实中所获得的,是一种情感的再认。”“信任是对一个人或一个系统的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这种信心表达了对技术性知识的正确性的信念。”委托人和竞买人通过对专家的品行的可靠性、知识和技能的准确性获得拍品价值以及对未来价格的较为准确的预期,即如何计算利益得失。借助于他人进行再建想象是非常脆弱的,当预期目标没有实现时,主体内心的矛盾没有得到抑制,那么,后果便是存在性焦虑的持续,安全感的丧失,对专家系统的不信任,甚至置疑拍卖本身。
在影响拍卖主体对拍品的情感方面,时间的效果总是大于空间的效果。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同的特性,因而引发了拍卖主体对拍品的想象、判断,从而具有不同的情感。普通物理学意义上的时间总是在流动,每一次只能呈现给我们一个部分,而且时间的任何两个部分永远不能同时并存,因此拍品本身就被打上了在每一个时间节点的时代烙印。空间是由分布于某种秩序中的并存着的、并且能够同时呈现于视觉或触觉的若干部分所组成。竞价空间里,固定的由竞买人和拍卖师作为主要人物,能够同时将视觉、听觉或触觉的若干部分呈现出来,竞买人可以较为容易地在竞价现场利用空间的性质判断各自的动机和决策,但是他们各自对某一拍品的过去和未来的价值判断和预期的利润空间判断由于时间的性质而变得困难。因此,时间间隔比同等的空间间隔在拍卖主体的思维和情感中引起较大的间断。当人们看到眼前的拍品时,比较难以想象和判断它“异位”到拍卖之前的模样和存在的价值,而是比较容易地直接进入对当前的价格的估计。
当我们站在当前的时间点上,判断一个拍品的过去,似乎与时间的“自然的接续进程相反”,要不断地沿着时间坐标回溯它逝去的光辉,积累起来说明当前拍品的定价、预期将来的价格。拍品不变的特性是其生产或被制造出来时的那个时空中的特性,时间不能离开变化而存在,经过时空转化,拍品在经历时间后发生变化体现在价格上。在新的时空坐标中就要有新的方式去描述,需要新的价格来说明这种变化。某些以“旧”而显示自身是珍贵的文物古董,就是因为它自身打上了时间的烙印,因此出现了用现有的材料来复制久远年代的珍贵物品的“复制”现象。在分析拍品的历史时,一定从当前的时间点上回溯到更先前的一个时间点上,在每一个时间节点的空间中寻求价值和成本。拍品价格正是那些穿越过无数个时间点的商品,到当前的时间点上以拍卖的方式完成的。
时间的距离增加了拍品的价值和价高程度。拍品稀缺性激发了拍卖主体珍视和敬羡的情感。当任何“彼时间”的对象呈现于“此时间”的主体想象中时,就会借远隔的距离评估拍品的价值。想象使得主体将拍品放置在“彼时间”的空间横向牵引,把第一个判断所刺激起来的一切情感传到下一个。所以对这段距离所发生的那种敬羡就自然地扩散并不断积累到那个“彼时间”的对象上面。对拍品的想象总是从一个时间推向另一个时间,要比它在空间的各部分之间的推移要困难,也就是说,拍卖主体对拍品的情感随着想象而被激发,而想象总是要穿越时间和空间,穿越时间比穿越空空间要困难。近距离的时间较为容易想象,而远距离的时间中的拍品背景较难想象,文物、古董、艺术品之所以那样珍贵,其原因就在于时间因素比空间因素更能说明拍品价格。在拍卖市场中,拍品往往不能进行横向的空间比较,从拍卖法规、拍品的价值、拍品的方式、拍品价格的最终确定等方面,均无从比较,同一时代的各个国家的同类拍品,很难找到可以从拍品价格上比较的共同点。
时间的确比空间更能够说明拍品价格,然而对当前空间前提条件下的显得更有价值的东西或者拍品,其中不仅仅是情感因素、意志因素、时间的久远给人的敬羡感觉和带给人的成正比的声望、历史的因素,而且还包含当前媒介的炒作,它提前将时间的久远拉长到了未来,将当前作为久远的过去,因此显得其更加被人珍视。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得空间的作用越来越小,拍卖的空间距离亦如此。例如在西方某个朝代的东西在国际上拍卖,其价格的高下主要是因为时间的力量。若非如此,或许是一种“时空里的意外”。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