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感觉走 超越超现实
0条评论 2013-03-08 12:40:54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专稿 

《电场:超越超现实——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展览现场

《电场:超越超现实——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展览现场

自2012年12月15日开幕以来,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当代馆)和法国蓬皮杜中心共同主办的《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以下简称《电场》)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赏。评论普遍认为该展的策展思路明晰,展品的选择精准有效,展览布局合理、制作精良,展厅设计犹如剧场布景让人瞬间穿越到那个超现实的现场。该展由“相遇、诗的物象、夜、自动主义、爱神、文象”六大板块组成,共展出112件作品,不仅准确把握了美术史的脉络,系统呈现了超现实主义的美学理念和创作特征,同时展现了超现实主义在当下的诗意发展。国际艺术评论协会名誉主席亨利·梅里克·胡格思(Henry Meyric Hughes)在参观展览时,不时用小本子记录艺术家的名字,认为艺术家和作品的选择非常精准而有趣,很好地诠释和演绎了超现实主义的内涵和发展。部分专业人士还指出,当代馆举办这类展览很有意义,因为国内对现当代艺术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知识只能从书本上获得,现在看了原作,与想象大不相同,实体的展览给人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从观众的人群来看,以白领、大学生、外国人、老年人以及带孩子来接受艺术熏陶的家长为主。这些观众多数是艺术爱好者,从事设计、建筑等相关职业,往往是自发前来观展,对艺术具有一定的追求和素养,对当代艺术也有一定的认知度。其中青年观众的反应尤其积极,在展厅出口处的留言本上,他们信手涂鸦,所画图像或者和展品相关,或者是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挥。多数普通观众对该展的反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认为展览非常好玩,艺术家的创意出人意表,表示非常享受该展,虽然与其所学专业不同,也不能完全看懂,但现场有些作品很有启发;另一种认为看不懂展览,需要更多背景知识和说明解释。对于当代艺术展,看不看得懂的问题成为了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观众和媒体反馈最多的问题。其实,不独中国观众,法国观众同样有看不懂的问题。在2012年12月15日该展的新闻发布会上,蓬皮杜中心主席阿兰·瑟博先生已经指出:“多数法国观众通常也觉得超现实主义让人难以理解,可实际上超现实主义的这些作品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而言,任何一件日用品都可以蜕变为艺术品。”

4,策展人狄迪耶·奥丹爵做的开幕讲座《超现实主义的发展与当代展现》。

策展人狄迪耶·奥丹爵做的开幕讲座《超现实主义的发展与当代展现》

解码超现实

针对看不懂的问题,广大媒体朋友做了很多宣传普及工作,也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对超现实主义进行了解析。其中《艺术世界》的特刊堪称解码超现实主义的宝典:内容包括超现实主义代表作解读,代表人物和参展艺术家的介绍或采访,“精美的尸体”等各类超现实主义游戏,从展览的第一份策展方案到最后一颗钉子的幕后种种,超现实主义文学,受了超现实主义影响、以语言演奏内心音乐的中国当代诗,乃至趣味十足的“精美的尸体”纸上展览等等,提供了超乎本次展览关于超现实主义的丰富资料,非常实用且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本次展览还入选了《国家美术》杂志主办的金星奖“2012年度十佳展览”,该奖经由《国家美术》网络平台、订阅读者和杂志编辑提名并评出。

对于如何欣赏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都市快报》采访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振宇,提供了很好的解读和建议:“其实早几年,上海就有过安德烈·马松、萨尔瓦多·达利等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展览,反响都很好,证明大众的审美程度其实很高,这次算是大师们的集体亮相了,自然不可错过。普通观众应该更能够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来面对,要大胆地把自己的观看与体验交给各种梦境、偶遇、意外、惊鸿一瞥……因为,超现实主义最大的一个愿望,不是让我们远离现实。他们更想告诉我们的,是关于日常现实的那种根本性的无常,日常世界才是最最超现实的世界。”

根据龚彦的建议:“它(超现实主义)所要追求的就是通过即兴、偶然和无污染的潜意识的创造来造成理性的瞬间短路和休克”,《新闻晚报》詹皓甚至指出:“超现实主义本身就是要打破现实的组合,他们喜欢到梦境里去挖矿,许多作品刻意追求幻象,所以,在作品面前理性暂时休克就是正常的了。所谓脑子坏掉了,在蓬皮杜展品前脑子坏掉了,坏得有理。”

所以,来看超越超现实,只要跟着感觉走就行了——带着纯真之眼,跟着感觉和直觉,抛开偏见和成见,走出禁锢和束缚,打开内心和想象,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作品就像是一面面魔镜,折射出了观者自身的爱恨、欲望,以及人生的琐碎、无奈和美好。艺术是一面镜子,当代艺术更是一面魔镜,更多在挑战着我们的态度而不是智力,检验着我们的思想是不是够开放,是不是固执己见,是不是僵化乃至OUT。超现实主义把艺术从神坛上拉下来,让艺术走近了普罗大众和日常生活,从此艺术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的欲望深处。

其实,超现实主义者早就提示过我们如何把握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宣言称:“如果您喜爱爱情,您就会喜爱超现实主义。”因为爱情正是感觉使然。米莫·罗泰拉(Mimmo Rotella)是“诗的物象”部分中的一件展品《蝙蝠侠》的作者,当被人们问到其创作源泉时,他最喜欢援引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靠直觉和灵感与上帝沟通。”艺术的创作靠直觉和灵感,欣赏同样靠直觉和灵感。我们面对艺术时应保持感觉的新鲜和无邪,不被功利的知识和理性所污染和败坏。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理想和现实中徘徊,也许艺术就是带领我们抵达彼岸的一叶扁舟。

3,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组织二年级学生来参观展览。

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组织二年级学生来参观展览

解读超现实

毕竟,中国观众和超现实主义隔着沧海桑田,隔着文化差异,隔着行业差别,如策展人狄迪耶·奥丹爵先生所建议,这些超现实主义作品来自它们所处的时代,要进一步理解它们,最好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对于那些有更高艺术修养、不仅仅满足于对超现实主义进行感性体验的观众,除了入门级的宣传单页对展览加以介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还推出了一系列出版物,从不同层面对超现实主义进行了解读,便于观众进一步把握其精髓。

一是由狄迪耶·奥丹爵、龚彦主编的画册《电场:超越超现实——法国蓬皮杜中心藏品展》。这是本次展览的画册,和展览一样,由六大板块组成,每个板块都由一系列超现实主义名作导入。这些名作各代表一个主题,奠定了不同的基调,由此基调延伸至其他当代艺术品。各篇章的展览内容都包括以下:大屏幕的影像作品、绘画、雕塑、摄影、建筑模型和手稿。由艺评家撰写的展览作品的文字说明,加上策展人狄迪耶·奥丹爵的深入解读,相信能让国内读者对超现实主义的发展、传承以及它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是狄迪耶·奥丹爵撰写的策展人读本《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策展人狄迪耶·奥丹爵乃蓬皮杜中心法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法国知名的博物馆学家、艺术史学家。本书是他撰写的关于超现实主义的分析评论著作,按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年代分成五大部分:1919年至1924年,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1924年至1929年,一个又一个《宣言》;1929年至1939年,危机的时代;1940年至1946年,流放中的超现实主义;1947年至1966年,最后的火焰;以及安德烈·布勒东之墙。深入浅出的精彩论述,呈现超现实主义风云变幻的五十年。

三是从昆士兰美术馆引进的《给孩子的超现实主义》。这是一本充满趣味的图书,是一本给孩子们看的超现实主义儿童画册,针对四岁及四岁以上儿童。超现实主义者是一群聪明、调皮的艺术家和诗人,他们创作了一些20世纪中最有影响力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画册编选了艺术家们爱玩的超现实主义游戏,比如安德烈•布勒东的“精致的尸体”、马克斯•恩斯特的“超现实主义拼贴画和擦印画”、如何写一首达达主义的诗……还有很多,都非常有趣!通过这些有趣的游戏,美和艺术应该已经悄无声息地在孩子的心里扎根了罢!

5,专程前来听展览讲座的观众。

展览讲座现场

解说超现实

除了系列出版物,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针对本次展览推出了一系列教育项目。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也是举办展览的主要目的,以便在公众尤其是孩子的心里播撒美的种子。

在《电场》开展前夕,当代馆教育部门收集了翔实的展览背景、艺术家及作品资料的介绍,与导览公司合作推出了语音导览器供观众租用。另外,当代馆策划安排了公共讲座4场 (连同3月份的一场),邀请专家为观众讲解超现实主义。比如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狄迪耶·奥丹爵先生的开幕讲座《超现实主义的发展与当代展现》,结合展览内容为观众梳理了超现实主义在艺术史中的历史脉络,并介绍了一批受超现实主义流派启发的当代艺术家们,讲座以其学术性和专业性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涛则带领我观众回顾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团体中最早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实验,讲座《超现实主义在中国: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时代》介绍了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超现实主义梦想如何发生和展开,又遭遇了怎样的收场与冷遇;在抗战和新中国时期,其成员又是如何“圆梦”的。

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的《竹幕后面的梦:超现实与中国革命的表达性现实》探讨了超现实主义在东西方不同艺术语境中的不同命运。他认为超现实主义的的革命性并不适用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当新中国建立了隔离西方世界的竹幕之后,中国的现实主义文艺所要抵抗的正是超现实主义者的颠狂与梦境。饶有意味的是,政治支配下的革命现实主义并非反映了现实,而是构建了革命的表达性现实,这个历史上最大的集体主义乌托邦虽然是以反梦境为使命,却与超现实主义者的个人梦境形成竹幕内外的异质镜像。

除了系列讲座,当代馆教育部门还结合儿童艺术读本与展览内容,参考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常用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游戏,特别推出了系列针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推广活动。活动分为《精美的尸体》、《线条元素》、《自动绘画》与《墨水转印画》等不同的主题,已开展了近20场,深受少儿观众与家长的欢迎。此外,当代馆还特别提供导览参观服务,比如为《上海学生英文报》的小记者代表团作的导览讲解,使他们对当代艺术有了独特的参观体验。

1,观展有“礼”活动的第100名获奖者,上海华林中学的教导主任王女士

观展有“礼”活动的第100名获奖者,上海华林中学的教导主任王女士


   
超越超现实

《电场》还剩不到半个月的展期,当代馆特别推出了“观展有‘礼’”活动:第1名及第100名、第200名等“逢百”的购票观众均可得到“礼物”:展览特别定制布包和《艺术世界》特刊各一份。工作人员会为所有获奖观众拍照留念,并上传官方微博“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活动日期:3月1日至3月15日.

活动开展的前几天里,通过和获奖观众的沟通,我们感受到了普通观众超然的一面。应该说,该展的多数观众保有着那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纯真感觉。比如,3月1日第一位来观展的观众,也是当代馆新推出的“观展有‘礼’”活动的首位获奖者,一早顶风冒雨只身前来,只为亲睹超现实主义。另外如当天“观展有‘礼’”活动的第100名获奖者浦东新区华林中学的教导主任王女士,这天来参观是二进宫。王女士第一次独自来参观过,她坦诚地说自己其实也看不懂本次展览,只是觉得很好,于是特意组织了全体教职工47人来参观展览,目的很简单,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

超现实主义者是一群聪明而又调皮的艺术家和诗人,他们喜欢打破艺术规则,用文字和图像来发明、玩游戏,找到看待这个世界的新方法。但是,毕竟这只是作为成年人的超现实主义者卖萌的把戏,这些把戏被我们的小观众毫无负担地接受并演绎了。比如,3月3日“童画家”儿童艺术机构组织了40多位孩子和家长来参观《电场》并现场互动。参观从一份藏宝图开始,小家伙们可谓火眼金睛,顺利完成寻宝任务:毕加索和米罗的作品、那幅有一只苍蝇的画(即马歇尔·雷斯《日本制造——大宫女》)等。对于马歇尔·雷斯《日本制造——大宫女》,小朋友们的点评如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位小朋友还在现场即兴搞行为艺术,模仿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我很高兴,这是我的生日》等系列绘画中的种种动作。跟这位小朋友萌劲十足的模仿秀相比,克里斯蒂安只能算是吃力不讨好的装嫩了。另外一位六岁的都都宝贝看了艺术作品后即兴作画,对阿曼《家,甜蜜的家》进行了解构和再创作,在她笔下,防毒面具变成了骷髅门帘。

但愿孩子们的这份超然、纯真和敏感,不会随着成长而被雨打风吹去,不会被日常生活的琐碎和无奈所淹没。也许,只有亲近艺术才能让我们时时保有这份纯真。所以,在这个美好的春天里,还等什么呢?呼朋引伴,投入到艺术的怀抱中来吧!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