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打假的主力是市场参与者
0条评论 2013-03-08 16:40:00 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谷卿

艺术品市场的混乱由来已久,监管机制也一直缺位。近日,国家版权局为了规范书画市场,开始将书画打假纳入国家打击侵权盗版的专项行动之中,重点查办一批扰乱书画市场秩序的大案要案。相关机构的负责人也通过媒体表态,言之凿凿,对有效杜绝书画造假现象不无信心。

不过,良好的愿望需要一定的方式和渠道来达成。书画作品作为艺术品,本身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它们不同于食品、药品、住房等,有着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质检测评体系。艺术属于人文学科范畴,它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无涉。它并不解决“真”和“善”的问题,而只回答“美”是什么。恰恰“美”本来就是多样的,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也不同。正是艺术没有严格的法条、律则和规范,同时当下艺术市场准入门槛较低,遂导致其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不能像药品管理出动医卫专家、安监专家来进行科学评定、监管那样来对艺术品市场进行品评和管理,也不能划定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来判定艺术品能否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更难以找到一个合适、合理的手段长期地、重复性较强地对整个艺术市场进行查检和整治。传统的人文艺术形式遇上了现代化的市场,其间的暧昧程度我们是难以想象的。而通过版权局这样的政府机构来监管书画交易市场,显然将会遇到很多尴尬和无奈。

中国绘画进入商业市场的年代较早,并形成了商业性较强的一些画派,但20世纪的动荡和变乱阻碍了这一进程。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品市场起步很晚,运作机制、行业规则同之;其后适逢改革开放,经济政策较为松动灵活,各种资本与社会力量介入艺术品市场,使得其间泡沫大增;特别是现当代书画作品的艺术市场,规范性更令人堪忧,伪作充斥,成交额虚高不下,鉴定交易猫腻巨大……再加上急欲成名的艺术家们缺乏“品牌意识”,过度关注利益,也致使伪作赝品大量进入市场鱼目混珠。据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王志成介绍,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他们反映,北京、天津等地有大量制售假书画作品的现象。去年清明节前后,几个相关部门对北京琉璃厂、潘家园等地区进行了暗访,发现销售假书画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并大体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半地下产业链。

要改变这一糟糕的现状,官方的监管可能毫无抓手。笔者认为第一线的市场参与者才是最关键的打假主力。首先,就源头而言,艺术家和企业本身要有品牌意识和维权意识。据雅昌董事长万捷介绍,他们正在建设艺术家数字资产管理系统,艺术家经过鉴定的作品全部进入数据库。还有一些当地的艺术家,创作一件作品就拍下来,然后输入数据库。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殷秩松也建议,艺术家和相关协会建立一个艺术家资产权益保护的公共服务平台,这样书画打假就有据可依了。这类维真打假的方式显然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具有较强的积极示范意义。

其次,书画艺术品市场生态净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参与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从目前来看,参与购买、竞拍书画艺术的资金具有极强的投资性质;竞拍作品最重要的属性为商品性,艺术性退居其次。由于近一段时期以来股市与房市的低迷,流动资金更多地转向艺术品市场。而当代书画艺术因具有成品快、数量多、鉴真易等优势而成为人们进行短期投机的绝佳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几乎并不重视购藏的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甚至有时候都不关心真伪,只是将之作为一个赚钱的工具。由此,书画艺术特别是当代书画作品的创作、交易进入了一个不良的循环系统,至少存在着创作动机不纯、作品良莠不齐、炒作手段不端、藏家队伍不稳、交易风气不正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影响和波及到艺术批评与学术界。笔者在一些文章中多次谈到:我们并不缺少“收藏家”,而是缺少“鉴藏家”。一个成熟的鉴藏家和投资者,一定是对艺术品优劣情况具有基本辨识能力的。只要市场参与者的鉴赏能力达到一定水准,自觉提高购藏品质,劣品赝品的市场自然日益逼仄狭小,终会知趣地退出主流市场。

当然,强调艺术品市场参与者打假的重要性,并非认为相关政府机构可以名正言顺地不作为或退出对于这一领域的执法。北京市文化执法总队副队长张伟坦言:“在实际工作中,打假画确实存在困难。我们没有办法联系到每一个大师。鉴定也是,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所以必须要有第三方的权威机构,鉴定真伪、鉴定价值。这样我们在行政执法办案过程中也有依据。”而建立书画艺术品鉴定机构和专家队伍,严格地考量艺术品鉴定从业者的资格,完善对艺术品鉴定人才的评价体系,这些都是政府和文化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所在。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