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
景泰蓝起源于西方却在中国大放异彩
景泰蓝亦称“掐丝珐琅”,是一种金属与陶瓷相结合的器皿。景泰蓝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掐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其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这种最初由西方传到中国的工艺技术,由於中国工匠的潜心研究,曾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中国景泰蓝於是成为世界掏丝珐琅鉴定和审美的标准。这也是中国工艺家对世界美术的重大贡献之一。有一点为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工艺大放异彩的时期,景泰年间更是继承了宣德时期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由此而产生。
景泰蓝传入中国之後,在短期内能有这样的成就,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已具备了铸铜等冶金技术及玻璃、琉璃的制作知识,且懂得控制锻烧的温度,具有发展景泰蓝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珐琅显现出玉的温润、珠宝的光辉、瓷的细致,满足了中国人的多种爱好。景泰蓝一般的做法是:先在铜器外面用细铜丝焊接成各种图案和花纹,然後按照花纹的需要填上各种有色的珐琅。
珐琅是用铅丹、硼酸盐、玻璃粉等原料化合熔制而成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泽物质,它加上不同的氧化金属,就变成不同颜色的珐琅,也就是珐琅彩。熔制成的珐琅冷却後,变成固体,在填用之前,再磨成细粉,掺水调和。
用铜丝焊成的各种图案,表面涂满了珐琅以後再加温。加温一次,珐琅质便收缩一次而致凹凸不平,需要用同样颜色的珐琅多次填充。经过多次填烧,直到每一小部分都已充满而毫无凹坑,加温的程序才算完成。烧成的珐琅器,必须把表面磨平,使铜丝焊接的图案和珐琅质浑为一体。最後,把显出铜丝的断面花纹,和没有涂珐琅的器口、器底镀上一层金,一件景泰蓝艺品就算完成了。
精美的景泰蓝制品必须是色彩润泽鲜明,胎骨厚重坚实,掏丝整齐匀称以及镀金灿烂光亮。它玲珑的造型,千变万化的图纹,散发出一种古雅的温馨,使人目眩神迷,爱不忍释。近年来,这种传统的工艺品在中国台湾,再度受到瞩目与重视,许多人运用现代化的机器与工技,融合艺术家创作的心灵,制造出各种精美绝伦的景泰蓝饰品、艺品与器具等。使得这种具有古雅之意的传统工艺品,不但与现代生活结合、点缀并丰富了生活的内容,而且使得传统的技艺薪火延续并发扬光大。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