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16世纪的手稿《哈默手稿》
名人手稿受追捧 弥足珍贵拍出天价
名人书札、手稿受到市场追捧的首要因素是名人效应,不仅寄信人、书信人是名人,连收信人也都是名人。其次,书信的内容一般也言之有物,如能佐证历史、 聚焦讨论重大问题,其价值自然不低;但是,如只是闲聊家常琐事的书信,那收藏价值就要打些折扣了。这一现象在海外的拍卖市场也是如此,像美国林肯总统最后 一次演讲的手稿,2002年在美国就曾以308.6万美元拍出,创造了美国总统手稿资料的最高拍卖价格。还有在2005年7月,由马龙·白兰度亲手批注过 的《教父》剧本,成交价也高达31.28万美元,并创下有史以来电影剧本拍卖的最高纪录。
目前,名人手稿的存世量都是以个位数来计算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少。试想,如果现在谁手中有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或施 耐庵的《水浒传》手稿,即便是残片断章,一页两页,恐怕也会是价值不菲,属于国宝级的珍品了。此外,看一件名人书札、手稿的价值高低,除了要看作者本身的 名气外,书札、手稿所用的笔也是决定其拍卖价的重要因素,比如用硬笔(钢笔、圆珠笔等)写就的书札,其价格大约只是毛笔书札的一半。
早在2005年,名人书札、手稿的拍卖行情就曾给市场带来过惊喜:《 黄宾虹 致陈柱信札十八通》,曾著录于《黄宾虹书信集》,成交价为55万元,《徐悲鸿信札》(附实寄封)的价格是56.1万元,《郁达夫致王映霞信札》以37.4万元成交,这些成交价都较起拍价有了很大的上扬。在随后的几年来,名人手稿行情越来越红火,拍卖价格也屡创新高。
在2010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周作人的文稿就以358.4万元的天价成交,此稿内收周作人《北京的风俗诗》《天桥志序》《口占赠行严先生》《燕京岁 时记》《结缘豆》《自己的文章》《旧日记抄》《日本的落语》等;这场拍卖会上,有一封齐白石老人委托藏家替他卖画的书信,这封委托信写于1935年,是齐 白石写给收藏家叶恭绰的,信中嘱托叶先生将卖画所得“三百二十四圆七角”汇入他的中国银行账户。这封信最终也以33.6万元拍出。一封因300多元画款而 写的信,在过了70多年后竟然被拍出了30多万元,在收藏界被传为美谈,名人书札、手稿行情可谓是后劲十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12月20日北京中招国际 拍 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上,一组提及钓鱼岛为中国领土的五册《钱梅溪手稿》(包括《浮生六记》(卷五)册封琉球国记略的《海国记》)以900万元的高价起 拍,经过多达40多轮的竞拍,最终以1325万元落槌,加上10%的佣金,总成交价竟高达1457.5万元人民币。名人手稿的拍卖和投资已成为国内收藏界的热点,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艺术品投资市场的日趋成熟,名人手稿的“一字千金”将梦想成真。
名人手稿上拍,往往会造成不小的轰动。不过,人们看中的恐怕更多的是名人效应和历史价值,手稿本身倒在其次了。像纽约苏富比拍卖行1996年拍出的柯南·道尔的《四签名》手稿,是其第二部出版的小说,发行于1891年,最终以47万美元成交。而这一价格,远远超出手稿本身的价 值。按照英国版权法,无论是从18世纪的14年还是现在的50年,《四签名》都已经超出年限,进入公共领域了。如此一来,柯南·道尔手稿不太可能以出版获 取回报了,而剩下的只是作者本身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即由此而来的对作者的认同和敬意。这在比尔·盖茨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1994年,比尔·盖茨以3080万美元拍下了达·芬奇16世纪的手稿《哈默手稿》,并恢复其最初的名字《莱彻斯特手稿》。这份72页的手抄本包含对 水的性质、天文学、岩石和化石的观察记录,这也是唯一一份没有被欧洲保留的手稿。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花天价购买达·芬奇手稿”他的回答是“因为我需要 它。”毋庸置疑,达·芬奇兼具科技和艺术的天才能力,而《莱彻斯特手稿》内容也确实对现在的科技领域还有一定影响,但对比尔·盖茨来说,3080万美元更 多的是花费在对达·芬奇的敬仰上。名人手稿价值几何看来并不是简单的商业计算能得出的,其内在价值自有认同者来衡量。
人们收藏手稿是为了保护文化,研究手稿是为了揭示社会环境,在现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还会有多少手稿产生呢。
手稿独特属性突显收藏价值
有道是“发于心而止于书”,书札多“随心所欲”,不带有任何表演性。以书画 家为例,“无心于书而书”则必定自然流畅,不事雕琢。唯如此,才恰恰最能体现书画家的真心境、真性情,最能体现其个性,而真实体现个性的作品则最具艺术价值。而不少名人书札都与历史事件相关联,有的一通书札就包含一个故事,反映一个或若干个历史事件,甚而有的书札本身就是重大历史过程的见证。比如,孙中山临终前后,女婿戴恩赛写给妻子孙婉的信,不但介绍了孙中山的病逝经过及丧事处理细节,而且见证了孙中山留下遗嘱,历史价值可见一斑。名人作品一方面记录了和名人相关的文化、政治、学术、艺术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另一方面,很多名人本身也是重要的书画家(如谢稚柳、张大千、苏庚春等),他们 的手稿同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其手稿本身。
卓有成就的作家手稿是一种稀缺资源,因为作家手稿大多是孤本,全世界仅此一件,收藏价值非常高。名家手稿作品集文献、收藏和艺术价值于一身,朴素工整、重在写实。长期以来,名家手稿并不为市场主流所关注,但作为投资收藏,所需的费用和成本,也不太高,花小钱买大名家的手稿仍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此外,手稿难以造假,投资风险较低。曾发艺表示,作家手稿升值有两个前提:“名作家”和“手稿”,缺一不可。因此,建议收藏者,首先可关注艺术家代表作的手稿,它们极有可能比其非代表作的成品更具升值潜力。其次最好分不同专题集中收藏某位名家或某个艺术流派的作品手稿。
名人手札在史料、文献、文学、书法、文物等多方面的优势明显,加上它仅此一件别无他出的唯一性特点,收藏价值不言而喻,它的收藏价值应按照“真、精、稀”的原则,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来度量。
电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审美规范的诸多禁忌,传统的手迹从草稿开始历经底稿、第一稿、第二稿以至定稿等步骤,一件文学或音乐作品才算最终成型。而近十余年的 时间内,艺术家的缕缕思绪已被程式化的复制、粘贴、删除所掩盖。手稿成了当今艺术领域难得的一方净土之一,手迹传达着书者的性情与品格、传承与生命的信 息。物以稀为贵,在手稿越来越少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藏家开始将目光聚焦此处,以下是他们的观点。
2012年可以说是信札、手稿觉醒的一 年。比如莫言得奖后他手稿的价格就大幅度上涨,这样的案例对其他文学手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艺术家的手稿在前些年并没有被开拓出来,可以说手稿在艺术品市场上是一片空白,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手稿市场还没被开发。随着以后艺术品市场的逐渐发展和完善,手稿会逐渐多起来的。手稿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品市场的小门 类,就像小人书一样,以后会有上升的空间,但是不会像书画市场那样红火。手稿作为艺术品中的一种,都有其发展的规律,由初期到发展高潮,价格呈逐渐上升的 趋势;当然它不会像其他艺术品一样被炒得太高,它更多会按照市场规律自然发展。
文学手稿跟信札一样,在之前的拍卖会中都是和古籍等其他艺 术品混在一起拍卖的,很少有专场。匡时去年举办的梁启超专场给手稿开了个好头。在当前艺术品市场中,手稿整体处于低谷期,是收藏市场中一只潜力股。手稿价 格没有定数,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手稿,价格都不等,几千元到几万元、几百万元都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于说莫言获奖的影响,它只对其本人有影响,对其他 人的手稿影响并不大。手稿未来几年都会逐步往上涨,但是无法超越书画,也比不过古籍。因为古籍历史年代久远,作为古董更具有收藏价值,只是受众小、关注的 人少。
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用电脑写作,越来越少的人真正用手中的笔来写文章了。当然,文学手稿一直都是小众收藏品种,也 不会成为主流。因为文学手稿的鉴定问题很麻烦。很多作家的手稿并非本人笔迹,因为很多作家在完稿后让亲人或学生帮忙誉稿,然后在下面签字而已。这些手稿的 思想是他们的,但是笔迹并非如此。我之前就看到过一位名人的手稿,正文笔迹跟签名相差很大。这个问题是手稿和信札的共性。
文学手稿一直以 来都是小众藏品,收藏这类藏品要更加注重笔迹的作者及其真实性。小众收藏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收藏市场、拍卖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拍卖行业中占 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些小众藏品可能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在拍卖中地位很高。在收藏领域具有一定实力、经验的人都会涉足小众收藏领域,他 们可以带来无限的乐趣。另外,中小件的小众收藏品适应市场需求,在收藏文化里应该包含其中相关的内容,是市场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关链接】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