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凯“艺术航母”登陆今日美术馆
0条评论
2013-03-11 02:23:18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郭毛豆


新闻发布会现场(左起:今日美术馆馆长谢素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建筑师方振宁)
2013年3月9日,伴随着北京今春第二次沙尘暴的来袭,“潘公凯——弥散与生成”展览在今日美术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并举行简单但不失人气的开幕仪式。今日美术馆馆长谢素贞、建筑师方振宁、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弥散”中的“生成”
展览以“弥散”与“生成”两个概念作为主题,“弥散”一词源于物理学对于热能从热处传递到冷处,最终在封闭空间中热量趋向平均分布,达到“高熵”状态的过程。在本次展览中潘公凯用“弥散”一词来形容全球化形势下文化不断趋于同质性的状态,而“生成”异质的文化、艺术系统才是他真正想要强调的观念。在文化“弥散”背景下的“生成”是探索性的过程,没有明确的方向,需要不断地实验与试错。潘公凯将他的艺术生涯看作不断尝试、建构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反思、讨论与新问题的衍生,将在展览期间举办的多次学术研讨会也源于潘公凯对于“问题”、“批评”、“讨论”的期待。
因为涵盖了水墨画、史论、建筑与装置四个领域,本次展览被策展人代表建筑师方振宁形容为潘公凯的“艺术航母”。这种多元性与跨界实验是潘公凯对于“生成”独特艺术系统的研究与尝试,但真正的跨界在他看来很不容易,因为大家都不够刻苦。“我自己认为我才叫真正的跨界,一旦深入一个领域我就希望做到专业”。由于文革期间下乡“修了八年地球”,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今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有着博士生导师等各种头衔的潘公凯只有中专文凭,他戏称自己是“学历最低的艺术教育者”。如今的艺术成就完全来自于自学,甚至外界通常认为他对于父亲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水墨师承也是误解,“我父亲一笔国画都没有教过我,他倒是一个教育家,很明白如何培养一个艺术家”。

25米水墨长卷《写西湖中所见》,地上的屏幕展示了水墨长卷的绘制过程
水墨不保守
展览水墨部分的主体是一幅25米长的水墨荷花长卷《写西湖中所见》,专门根据今日美术馆展厅的墙面绘制而成。作品的特殊之处在于,潘公凯将创作的全过程都用摄像机完整记录下来,在与长卷相对的地面上安置等长屏幕循环播放,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如何以笔墨勾勒每一片荷叶直至画作完成。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在展厅也能不断听到“有意思”的评价,传统水墨与当代人的疏离感在这种新的展示形式下无疑大大减少。
另一幅水墨也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了再创作,这件小尺幅的作品被高清摄像机放大摄录,观众在影像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宣纸的纹理与五色之墨浓淡干湿的痕迹。前来观展的艺术家及观众都在此作品前驻足良久,似乎笔墨借助影像也活了起来,甚至能够一窥艺术家在提按中传达出的微妙情绪、性格与阅历。潘公凯在采访中打趣道,“很多人看到我没梳小辫子也没剃光头还画国画,就觉得我保守。我想用自己的作品说明看起来保守的东西不一定保守,我也可以做很先进的装置。”

潘公凯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介绍建筑模型
无照建筑师对建筑的“暗恋”
潘公凯在接受99艺术网专访时说,如果没有文革,自己会选择建筑作为专业。这一兴趣也不止停留于头脑中,展览的建筑部分展出了他的两套中国美术馆设计方案、三亚亚龙湾国宾馆、山东省美术馆等完整的设计手稿、图纸及模型。其中中国美术馆的方案最能体现他对于“异质化”的追求,他把美术馆处理成较扁的形状,为了诗意的倒影特意以水面环绕建筑主体并将其置于十五米的上空。水面下是百货店,潘公凯的想法是北京没有繁华的热闹的夜市,这几百万平方米的百货店可以成为北京最大的夜市。在讲述设计理念后他问“百姓会不会给我的想法投赞成票呢?”,只可惜他是一名没有执照的建筑师并没有参与竞标的资格,但出于对建筑的热爱还是自己动手做出了模型和全部的图纸。潘公凯真正付诸实践的建筑是中央美院设计教学楼内部与食堂设计,他的自豪感在话语间流露,“大家都说很好,特别好。”
《坐忘之舟》
装置《坐忘之舟》是潘公凯对于他在2010年创作的作品《错构•转念——穿越杜尚》的重新创造。100个工人奋战一夜将整个空间打造成为辽阔、深邃、星光闪耀的银河,银河中心室一个蛋形登陆舱。登陆舱内部是各种机器和仪表,舷窗中看进去能看到飞行器在宇宙中飞行的动态画面,星系铺面而来。潘公凯原本计划将虚拟影像挂在空中,观众的手可以穿过其中,但由于时间的紧迫在开幕当天未能实现。环绕登陆舱的每一窗口内都悬挂着透明的晶体,内部凝结着眼睛、胶水、文件等办公用品,都是潘公凯在院长办公室真实用到的工具。这种“错构”让人觉得非常有趣,这也是潘公凯在史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核心美学命题,亦是艺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
潘公凯在采访中有过这样的调侃:我的“四元展览”是想证明,一个能够生产出多元艺术的脑袋怎么能算是保守呢?想必看过展览的艺术家与普通观众都会重新定义这位“保守派”的艺术家、教育家、建筑师与史论学者。
编辑:admin

延展阅读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