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不该曲高和寡
0条评论 2013-03-14 09:55:04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邓海建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参赛乐团为了得到高分获得好名次,选择的作品难度越来越大。事实上,一些高难度的曲子并不太适合中学生演奏,反而会使学生们“疲于应付技术上的挑战,从而感受不到作品的美妙。 ”(3月13日 《中国青年报》)

艺术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公民对美的感受力与塑造力的教育。西方艺术教育有两大派别,一是“通过艺术的教育”的工具论,二是“通过教育的艺术”的本体论,但不管是怎样的论调,立足点仍在于面向大众的艺术教育。说白了,这样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大师或“职业选手”,而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艺术化人生的权利——就像专家说的,“不会乐器但能欣赏交响乐,不会美术却能欣赏油画、中国画,不会做诗却懂得欣赏朗诵、诗词、歌赋”。

如果以此次活动为摹本,不难揣摩出当下中国基础教育中艺术教育的现状:譬如“器乐组整体表现很出色,但真正发自内心的歌唱性演出却不多”;譬如“此次器乐类比赛只有15个省、市、自治区的学生参加,还不到全国省份的一半”……这里反映出几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是“技巧”高于“技艺”,这是艺术教育片面强调工具理性的结果,考级越来越多、用心越来越少,表演越来越多、沉淀越来越少,艺术成了向上流动的“敲门砖”,目的达到,即可罢了;二是艺术教育在中东部与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发展失衡,教育投入GDP占比4%的目标刚刚企及,“背着课桌上学”的场景历历在目,后进地区的艺术教育尚是奢谈;三是出于功利主义与教育政绩的考量,艺术教育在不少地方还只有“虚职”而无任何“实权”,别说教学质量,就是基本课程设置,其命运恐怕也和体育课等差不多,是主课课时的“备胎”罢了。问得直接一点,全国艺术展演有奥赛的“粉丝”多吗?

艺术教育成为少数孩子的游戏,首先是基础教育取向本身多少有些急功近利——如果不能在“锦标赛”上得奖、如果不能裨益升学录取,这样的艺术课,还有人教、有人学吗?上语数外辅导班的时间都捉襟见肘,哪还有“闲工夫”玩艺术?其次,艺术教育本身也问题重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癤介绍了一个让他大吃一惊的数据:2011年全国已有1679所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考生53万人,约占当年普通高校录取总数的8%。艺术教育太赚钱了,一方面是有特长的教师都在家里“开小班”,另一方面是有点条件的都上马“艺术招生”——“市场”如此,你让学生怎么想?

当我们折服于现代工业的巅峰之作时,常常会说“这商品看着真像艺术品”;又或者艳羡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往往会说“诗意的栖居”。《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世界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大目标,艺术教育终究是绕不开的必经之道,张扬艺术教育的功用与取向,更是宏大而现实的命题。如何让艺术教育从消费主义“奢侈品”的货架上取下来,还其经世济用、涵养性灵的“必需品”地位,显然不是搞几场比赛、开几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