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文化系列杂谈:赏石亦可悟道
0条评论 2013-03-18 11:32:57 来源:艺术中国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名诗《题西林壁》,其表面意思是说,庐山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巍然耸立的险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后来,人们经常用此来形容指同一个事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不同。同样,对于一块奇石,对非爱石者来说,也许眼中仅仅是一块石头,而对于酷爱奇石者来说,则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化艺术品,而对于文化造诣深厚、历史及文学知识渊博的人来说,还可以通过欣赏一块奇石,悟出更多的人生之道,正如道家思想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说,不同文化底蕴和知识背景的人,对玩赏石头悟出的道则不同。犹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体现了认识的不断深化。赏石如同参禅,也是需要悟道。赏石的第一阶段,人们只是看到了奇石之美,值得品味;再继续深入地看,似乎觉得已经不是一块石头了,或许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或一幅动人的画,这两个阶段,都是人们赏石的赏心悦目阶段,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能让人的心情产生愉悦;而到了第三阶段,则是又回到了奇石本身,开始品石论道,灵魂感悟,这是赏石过程中,产生质的飞跃,到了这个阶段,人们则从奇石上悟出了更多的“道”来。

比如,石性之沉静,在淡泊中可以显示诚信之可贵。当今社会诚信之缺失,令人揪心,而石性之“不随波逐流”,令人感悟到一种坚贞、忠诚。再如,白居易《太湖石记》记载:“然而自一成不变以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永恒石性,展示了一种永远自我统一的秉性,正是这种秉性,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守诺、绝不见异思迁的诚实力量,一种淳朴实在的风范。还有,石性不仅沉静,还刚强坚硬,宁碎不弯,这一禀性启人思悟,是做人的品节。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