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首席拍卖师图拜亚斯·梅耶尔(Tobias Meyer)在2006年的一场拍卖会上执槌。有人认为艺术市场需要更密切的监管。
画廊主大卫·纳什说,拍卖行在竞价中的一些做法应该做出改变。
去年秋天,罗斯科的《黑条(橙、金和黑色)》(1957)在未公开的第三方担保下通过佳士得拍出。
全球最富有的一群人齐聚纽约,参加璀璨光华的春季拍卖,他们会在这个容许黑箱交易、几乎不受外人管束的艺术市场里一掷千金。
在顶级的拍卖会上,一件拍品的最初几次叫价通常是无中生有的——拍卖师凭空喊出一些数字,点燃竞价的导火索。
藏家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出价被无端抬高了,因为有些人事先已经约定好会出一定的价钱收购某件作品,一旦拍价超过了这个价钱,他们可以得到分成。
而多年来,画廊们一直对一部已经实施42年的法令视若无睹,拒绝公示他们的商品价格。
全纽约通过画廊或拍卖行进行的艺术交易,一年下来销售额达到80亿美元。然而这座城市的拍卖法规最后一次发生较大的变化,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那时候的交易价值不及今天的一半。
艺术界很多人坚信这个市场不需要管得太多,一来很少有消费者表示过不满,二来它还是纽约的经济命脉。然而也有一些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艺术品作为商品的属性越来越鲜明,相应的监管有些跟不上了,这个问题正在日渐凸显。
“艺术界现在的样子,跟20世纪80年代的私募市场和90年代的对冲基金很像,”纽约藏家、金融家詹姆斯·R·海奇斯四世(James R. Hedges IV)说,“基本上不受监督或法规约束。”
20年来纽约州立法者一直在想办法禁止一种叫做“吊灯叫价”(chandelier bidding)的手段,这是个艺术市场的把戏,拍卖师在竞价初期假装看到拍卖厅内有人出价。实际上拍卖师手指的方向什么也没有,顶多就几盏灯。
曾在苏富比高层供职35年的画廊主大卫·纳什(David Nash)说:“是时候制止这种假装有人竞价的虚晃了。”
但是,这些年来纽约州的立法者提交了九项议案试图禁止它,悉数以失败收场。因此直到今天,在这个连汽水消耗量都打算管起来的城市里,吊灯叫价仍然是百分之百合法的。现行法条允许拍卖师喊出这种叫价,只要别超出出售物品的保留价就行,也就是卖家能接受的不公开底价。
拍卖行说这种叫价手段无伤大雅的,藏家们对此普遍都是了解和理解的,而且对卖家是一种保护,是营造买家竞价气氛的手法之一。
“总有人说艺术市场没有监管,”苏富比高级副总裁、合规总监简·A·莱文(Jane A. Levine)说,“其实都不会偏离真相太多。这是个很小的市场,有量身定做的规则在约束,实际上拍卖过程是存在监管的。”
负责监督艺术市场的纽约市消费者事务局很少收到买家或卖家的投诉,拍卖商则指出《统一商法典》(Uniform Commercial Code)向消费者提供了额外的一层保护。
拍卖行官员说对他们的做法表示不满的大多是画廊主——也就是竞争对手——他们说这些画廊才是没人管的。“交易商是完全不存在监管的,”菲利普斯(Phillips)拍卖行首席商业开发官帕特莉西亚·G·汉布莱希特(Patricia G. Hambrecht)说。
艺术市场给人留下这种业内人游戏场的印象,也跟近年的几起有画廊涉案的诉讼有关,其中有三宗是藏家控告诺德勒公司(Knoedler & Company)欺诈,该公司现已关张大吉。
“有什么理由相信对艺术市场实施监管,效果就会比对金融市场好呢?”纽约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乔纳森·布朗(Jonathan Brown)说,“很多人是两个市场都玩的。”
但是也有人说,牵涉到如此巨量资金,有如此众多富有的新手入市,势必要收紧规则。
“理想的情况下,任何规则上的收紧都应该是自愿的,”前佳士得高管、现任艺术咨询公司艺投(Artvest Partner)首席顾问迈克尔·普朗默(Michael Plummer)说,“可惜我不认为这个市场会有那样的操守。”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