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市场,看赝品如何暗度陈仓
0条评论 2013-03-19 15:28:24 来源:瓷库中国 

\

如今,市面上的海外回流文物宋元明清古陶瓷屡见不鲜。这中间:一为假古董,真回流、二为假古董,假回流、三为假古董,假出水。惯用招数一般是:先生产一批高仿品,然后做足海外寻宝、重大发现之类的文章,再将这些东西通过海关回国。藏品身上由此而被加盖的海关火漆印,就成真正的回流文物了。

再或者高仿中参杂数件珍品,然后让托儿用马甲账号将真东西便宜买走!然后马甲再发帖告知此人多讲信誉,发帖人再跟帖拍胸脯,如假包换。剩下那些高仿或者垃圾就等着眼拙的网友来“捡漏”了。张某就是在一批据说来自海底打捞出土的青花瓷中,依据底足火漆印买了一件“回流品”,附赠的还有一张报纸,上面刊登有登载了关于“碗礁一号”被不法之徒盗捞大批瓷器的消息。店主曾悄悄地告诉朋友,这几件瓷器中就有“碗礁一号”的餐具货。结果不久在网上发现,各地购买此赝品的不在少数,而那张报纸也是假的。

古玩骗子中有不少衣冠楚楚的“文化人”,他们俨然已经脱离了初级骗子的街头气质,打着文化的幌子,将自己包装成“专家”。手中的藏品动辄“国内罕见、堪比国宝”,他们出书、办展、研讨会忙的不亦乐乎,而真正的目的无疑则是以学术的名义,将赝品暗渡陈仓给那些对藏品一知半解又迷信学术的“收藏新贵”。而这些新贵不久也醉心成为“国宝帮”。比较起那些文化含量不高的伎俩,终会显得鬼鬼祟祟、躲在暗处,而最 “光明磊落”的明诈明骗当属那些把自己包装成“鉴定专家”者,靠眼力吃饭的技术实战派俨然比“文化人”更能忽悠初涉“收藏新贵”。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古玩骗子的技术派,潜心研究,以至于作伪手段与日俱进。移花接木、老底接胎、化学做旧、烟熏养宝或许是他们轻车熟路的雕虫小技。他们的作品或出现在资深藏家手中,也或者出现在某拍卖行、甚至博物馆,这些甚至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荣誉,也成就了古玩骗子有了基本可以拿出手的东西。

张某地产商,从媒体中认识了一位 “古玩鉴定专家”,在“专家”的帮助下,张某买进了数件藏品。令人大喜过望的是,在买进的第二天,就有人登门出价为买价的数倍。经过一段时间“推心置腹”的交往之后,张某虔诚地邀请其帮助收购古玩艺术品,投资额达上千万。直到某天专家消失了,他请来博物馆专家和资深藏家重新看货,结果真品率不足一成。

随着艺术市场的火爆,似乎每天都有新的拍卖公司成立。而这些拍卖公司又会以各种理由邀请你参加拍卖,这中间就有骗子们施展的地方了。200元淘来的青花瓷器,被拍卖公司鉴定为乾隆年间的“宝贝”,估价500万元,并且可以送到香港参加拍卖,这里的价格会比内地高。这样的好事你信吗?张某就偏偏就碰上了。不过,拍卖方告诉他:要出境拍卖,他得先交宣传费和展览费等一共5万元。钱自然是交了,但一月后告知他藏品流拍了,钱自然也没了。

先是用印刷极为精美的藏品图录为诱饵,加之专家鉴定保真的幌子,只要您到了现场,就静等着托儿们竞拍好戏粉墨登场。初涉收藏的企业家张某就经历过这样一场。拍场开头是几件精品,然而却因竞争激烈被别人拍走。随后的藏品从真假上他心里有些打鼓,可是拍场早已热血沸腾。不时听见旁边大佬在嘱托:“你看中的那件,后面台湾人看到中了,别放过”,几番此起披伏、频频举牌之后,一百多万换来了几件赝品。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