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付危机之所以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成为国内艺术品基金所必须面对的难关,一方面是源于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缓慢而导致的艺术品市场整体疲软,加之始自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全球性经济恢复缓慢,使得流动资金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投资探索之后变得紧缺,而艺术品作为一项需要长期运作的投资门类,其短时间内的资本变现率要远远低于其他门类,这也使得众多海外资本在2012年选择了退出,不再继续为高额的艺术品买单。第二,国内艺术品基金的经营者多数为金融资本领域的老手,而相对的,这样的团队在对艺术品市场运作规律的了解方面要欠缺很多。以金融领域的运作方式生搬硬套至艺术品投资领域,其结果必然是惨痛的。就目前国内发行的艺术品基金而言,运作周期大多在2—3年,而2011年的艺术品基金平均运作周期则为2.18年。如此一来,艺术品基金无疑在艺术品原有的变现难基础上又增加了其可操控性的难度。2012年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调整是否会延续至2013年虽尚不可知,但已经有很多业内人士对于2013年的艺术市场持一种较为悲观的态度,即2013年最多也就是个过渡,不会出现逆转。更有甚者则认为,依照市场规律,艺术品市场会滞后于宏观经济的调整,2012年只是艺术品市场对于这一调整的提前应对,而真正的艺术品市场调整则会从2013年开始。
如此的消息,对于即将于2013年迎来兑付问题的29款艺术基金产品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据资料显示,2013年国内艺术品基金将有29款产品在2013年面临兑付期,总涉资26.42亿元人民币。其中,上半年将有10款艺术品信托面临兑付期,涉资8.8亿元人民币,而进入下半年则更是空前,有19款艺术品信托密集到期,涉资17.62亿元人民币。
面对市场可能继续下滑的2013年,艺术品基金必须提前做出应对,而能否实现基金发行之初的年收益率15%的目标显然已经不再重要,能够不赔本就已经很不错了。北京龙藏天下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赵祥龙分析称:“就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形势而言,2013年的艺术品基金可能存在两种出路:第一种是有新的艺术品基金进来覆盖旧的基金品基金;第二种情况则是有很多基金尤其是信托类基金会存在一个刚性兑付的危机问题。就2012年第四季度的国内艺术品基金发行状况而言,还是有几支艺术品基金进来的。但以往的以股权式投资为名实际上是债务型、融资型的信托计划就基本绝迹了,随之而来的可能会有一种新的业务出来,即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这是一个新的通道。艺术品投资作为一项另类投资项目,其本身就应该具备多元化的配置。从这个角度出发,借助艺术基金的平台为富人们做组合型另类投资的艺术品基金可能会在未来的市场当中更具有竞争性。”
同时在赵祥龙看来,2012年艺术品市场的下滑与宏观经济的增长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但艺术品市场的效应是要滞后于宏观经济发展的,而这个滞后性一般在半年左右,尤其在近期黄金市场行情暴跌的衬托下,艺术品市场在2013年的上半年极有可能还会迎来一轮下跌的行情。市场依旧存在下滑的可能,从高点入手的艺术品基金势必要面对一个在低点出货的难题,兑付自然也就成为最难的一环。
曲高和寡的艺术品保险
艺术品保险在国内艺术市场当中依旧是一个极为尴尬的话题。虽然早在2010年底,保监会与文化部就曾联合发布过通知,要大力开发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险产品。其后保监会明确提出包括艺术品综合保险、演艺活动财产保险、文化企业信用保证保险等在内的11个试点险种,并确定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三家作为试点保险公司。2012年初,就在国内艺术品保险领域一直处在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之时,法国安盛艺术品保险集团在上海和北京高调宣布进军中国艺术品市场。据了解,安盛艺术品保险属法国安盛集团旗下,是全球唯一一家专门从事艺术品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目前已有50多年的从业历史。同年7月,上海丰泰又与人保财险签订了艺术品保险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艺术品保险的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理赔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
法国安盛艺术品保险的入驻似乎预示着国内艺术品保险行业迈入发展新时期的开始,但一年过去了,国内艺术品保险领域却并未有何惊艳表现。究其原因,缺乏对于艺术品保险的正确认知自然是其中的制约因素之一,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不规范发展所造成的鉴定机构缺失和滞后也无形中增大了艺术品保险的生存压力。由此而衍生出的过高道德风险也会让艺术品保险公司主动放弃部分私人藏家和艺术机构的投保需求。如此一来,想要投保的藏家和艺术机构由于无法提供第三方对于艺术品的鉴定和评估被拒之门外,而艺术品保险公司则在过高的道德风险面前保持着谨慎。长此以往,艺术品保险在国内的发展将依旧只会是一个美好的梦而已。
上海丰泰高级经理蒋盈在谈到2013年国内艺术品保险的发展时称:“由于进入国内市场的时间比较短,丰泰的主要客户群体还是在博物馆和艺术机构的展览部分。如果就2013年的艺术品保险市场而言,我们很大一部分是在关注今年的艺术展览的运作状况。私人藏家由于对于艺术品的投保意识还不高,这部分占我们的市场份额比较小。当前的国内艺术品保险领域还是‘刚性’的投保需求比较大,比如展览的作品运输和外借,这些都会涉及到投保的问题,而私人藏家购买保险就如同普通人买保险一样,都存在一个接受与认可的过程。当然,私人藏家和企业藏家也是我们的目标客户群体,在国外的艺术品保险领域当中,私人藏家的投保额会占到整个市场的大半以上,显然在国内的艺术品保险行业,这一点还有待继续地推广和发展。同时,对于2013年的艺术品保险,我们还是持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度,相信市场也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
市场洼地还是市场挖地?
市场洼地在2012年的艺术市场当中,成为所有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在行情不好,市场调整,当代艺术与中国书画普遍遭遇酷暑寒冬之际,许多拍卖公司纷纷推出新的拍卖门类,开辟了多场早前少有人问津的专场拍卖。从当代书画到古籍善本,在亿元拍品鲜有出世的秋拍当中成为很多藏家所追捧的对象。在媒体的大肆宣扬之下,当代水墨最终打败了古籍善本,成为媒体所推崇的新的市场洼地。
所谓市场洼地的说法其实一直都有存在。从最初的当代艺术异军突起到现代水墨统领江湖,关于市场洼地的探索就从未在拍卖市场中消失过。但当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了近20年之后,在几乎所有艺术门类都出现了专项拍卖的今天,市场是否还真的有洼地存在,需要画一个大大的问号。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对于当前纷纷扰扰的市场洼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目前来说,市场洼地并不多了。我们现在也已经不敢再说哪一个项目市场洼地了。因为在过去的市场发展当中,每一个项目都有了比较大的涨幅,不管是书画还是瓷杂,玉器或者木器,我们现在只能说哪些门类依照其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会在未来的市场当中带来更多的回报,比如中国书画。我们依旧认为中国书画会凭借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在之后的市场中引来更多的人参与,而这种发展态势也会为收藏者带来更多的市场回报。另一方面,当前艺术市场的回调,致使例如张大千、齐白石一类的精品的价格较之两年前下降了很多,但随着市场的逐渐恢复,这些人的精品仍然会是市场的主角。所以我是鼓励在这个时期如果碰到类似的精品是可以出手买进的。”
在市场调整,征集作品变得越来越困难的当下,许多国内拍卖公司相继推出了部分新兴的拍卖门类,诸如乐器、唱片等的专场拍卖。对此,董国强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新兴门类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拍卖公司为了解决目前的征集难和业绩下降而采取的一个临时举措,更多的是一个无奈之举。我也不认为这些新兴的市场门类会成为市场的主角,只能算是当前市场的一个点缀,不会成为占据市场大比重的版块。”
与董国强的观点相同,北京保利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贾伟在谈到市场洼地时也如此说道:“在2012年,很多藏家选择了谨慎,但在今年,如果碰到价格合理的拍品,藏家出手的可能性会增加,买家的气氛会较之2012年好很多。而目前的市场洼地就我个人而言有两种状况:一种是超级经典的,已经被市场所证明的艺术家的作品,比如赵无极、朱德群甚至是年轻一点的罗中立、周春芽等艺术家,他们的优秀作品是不缺乏市场追捧的;另一种情况则相当于一个忠告,那就是市场洼地不要在二级市场当中寻找,应该回到一级市场当中。而这一点需要藏家有专业的眼光,更要有敢于长期等待的勇气和决心。这一类的可以从70后的一些艺术家当中进行选择,比如当下比较活跃且价格还没有太高的王广乐、陈可、贾蔼力等艺术家。当代艺术虽然在2012年的整体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我还是非常想看到中国的当代艺术。目前也有很多藏家从拍卖开始,了解并喜欢当代艺术,这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尤其是未来更年轻的一批艺术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市场洼地或者市场挖地,单纯地依靠拍卖市场的成交数据显然无法找到真正的市场洼地。只有真正了解艺术,喜欢艺术,把收藏艺术品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才有可能在收藏的基础之上实现投资的价值回报。单纯地求新求变,在未做任何了解的情况下一味地跟着拍卖公司走,就很有可能成为市场的牺牲品,被拍卖公司挖出来的坑给埋了。总之还是那句话,拍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