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嘉德四季”已经走出国门,成为国内标杆性的小型拍卖会品牌,从成交额上来看,仍未有出其右者。然而,从最初的“苏富比设想”到今天的成就,一路走来,“嘉德小拍”的发展历程并不简单。
置身于纽约苏富比(Sotheby’s)总部的小型拍卖会现场,看着那些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陈东升也在思考着嘉德的未来。“它有些像琉璃厂,都是五美元、十美元、几十美元的旧货,堆得满屋都是。”陈东升这样描述当年的蘇富比小型拍卖会。那是1994年的秋天,嘉德的事业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已经成功地敲响了后来对中国拍卖行业影响深远的第一槌,此时的陈东升踌躇满志,却也居安思危。
嘉德是当时极少数从事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公司,在当时看来,它的未来并不确定,陈东升也时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国家政策不容许嘉德拍卖文物了怎么办?我怎么向股东交代,我的员工们靠什么吃饭?”因此,蘇富比之行对陈东升影响颇大,那时他便开始盘算着在嘉德做这样的“小拍”。
新领域,新风尚
起初,嘉德小拍针对的是老百姓家中的闲置物资,而不是文物艺术品。1994年11月13日,第一场嘉德小拍在北京朝阳体育馆举行,那时它的名字叫“大礼拜拍卖”(当时我国正在实行大小礼拜轮休的工时制度)。当天,拍卖场上多是普通人感兴趣的生活用品以及照相机、彩电、录像机等在当时还算是奢侈品的家用电器。因为拍品多是无底价,现场很热闹,竞价也很踊跃。人们对“大礼拜拍卖会”这样亲民的拍卖活动感觉非常新鲜,也非常感兴趣。从此,嘉德小拍的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嘉德的品牌知名度也随之提高。
在“大礼拜拍卖会”时代,嘉德小拍最有名的一次拍卖发生在1995年2月19日,那是新中国开国大典中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一对宫灯。拍卖之前,围绕着天安门宫灯能不能拍卖,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过嘉德的四方游说,最终,这对宫灯如期出现在拍卖场上,以无底价起拍。经过非常激烈的竞投,最后,这对宫灯被北京一家从事休闲餐饮业的民营企业以1380万元的天价拍下。当天,国内有将近五百家媒体在现场对这次拍卖进行了报道,轰动一时。
在天安门宫灯拍卖的同一天,嘉德还接受了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委托,在“大礼拜拍卖会”上拍卖了几十幅法院罚没的书画,总成交额高达66万元。那一天,嘉德小拍取得了开槌以来的最好业绩。从此,以拍卖百姓闲置物资起步的嘉德小拍正式进入艺术品拍卖序列。为了与嘉德的“春秋大拍”进行区隔,当时负责“大礼拜拍卖会”的寇勤为其制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拍品遴选原则——“大名家的小品,小名家的精品”,使得嘉德小拍成为大拍市场的有益补充。
渐渐地,嘉德小拍贴近大众的亲民风格越来越鲜明,拍品的种类并不局限于书画古董,还有各式各样的工艺品,降低了艺术品与普通人之间的门槛。嘉德小拍还做过不少特色拍卖会,推动了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至此,普及化与全民化成为嘉德小拍的名片。
随着我国的工时制度从大小礼拜轮休正式改为每周双休,嘉德的“大礼拜拍卖会”也变成了“周末拍卖会”,并且由于拍品数量越来越多,为了能够得到最佳的拍卖效果,嘉德小拍的周期也改为了两个月一次。如今,当人们回首嘉德的“大礼拜拍卖会”时,无不感慨嘉德小拍开辟了大拍之外的拍卖“第二战场”,它的出现影响了后来的大陆乃至港台收藏与拍卖市场,开辟了一个事业更为宽广、资源更为丰厚、生命力更为强劲的全新空间。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