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有“复苏”迹象
0条评论 2013-03-26 11:31:00 来源:温州商报 作者:黄泽敏

艺术品投资有“复苏”迹象

前几年屡屡爆出“天价”的艺术品拍卖,前年开始疲态尽显。去年国内知名的拍卖公司的艺术品拍卖,不管是成交量还是成交率,都较前年有很大程度的下降,成交价超亿元的单件作品几乎没有出现,艺术品拍卖市场寒意袭人。

现在,这个市场有了复苏的迹象。但对温州的艺术品市场来说,“崛起”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昨天的拍卖会跟去年比略有“回暖”迹象

昨天下午,我市的工人文化宫二楼,举行了一场艺术品拍卖,几百幅国画油画吸引了不少温州投资者或收藏爱好者前往举牌竞拍。

这场艺术品拍卖的主办者是上海翰博拍卖公司。有别于一般的拍卖公司的是,该公司全年游走在全国各地举行油画与国画的拍卖。

游走全国,他们感受到不同城市对艺术品的态度很不一样,具体表现在作品的成交量和成交率的差异上以及对不同类型的艺术品的喜好上。但是去年,全国各地的“态度”很接近:出手谨慎,人气不旺,艺术品投资走进寒冬。

温州是他们的一个重要拍卖点,往年一般每年来两次。早些年,该公司带来的作品,成交率都超过90%,有几次,油画的成交率达到了100%。

去年他们在温州举行了一次拍卖,跟往年比,结果并不理想,成交率约为60%,大部分作品只比起拍价高一点就成交。多次举牌竞拍的场面很少出现。

昨天,是他们今年第一次来温州拍卖。拍卖结束后进行统计,整体情况仍然不是很理想,成交率不到70%,成交价格也没有大幅上升。但可喜的变化是,其中的油画几乎全部成交,而去年油画成交率不到九成。

拍卖结束后,该公司的所有人就匆匆回上海。上海是公司所在地,常年负责征集作品。负责此次拍卖的邹振飞说,今年还会继续来温州举办拍卖会,他认为今年的市场行情应该会比去年好。

据一专业网站的统计,去年国内大型拍卖机构的艺术品拍卖成交金额较前年整体下降20%以上,部分拍卖行的成交量较上年“被腰斩”。

拍卖行征集好作品比去年容易了一点

虽然业内所有人都在去年感受到了这种“寒意”,但更多的人则像邹振飞一样期待着暖春的迫近。

同样在工人文化宫的二楼,岚江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征集各类书画作品。该公司总经理张海曼说,从目前作品征集的情况来看,形势比去年好一些征集作品越容易,说明市场行情越好。

岚江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计划在今年5月份联合拍卖公司举行一场艺术品拍卖,目前正在征集作品。前期只通过短信的形式发给一些老客户,就有100多件作品送过来了。尤为难得的是,一些在国内享誉盛名的名家字画也不断被送来。前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两幅沙孟海的大尺寸书法作品,这让张海曼激动了好一阵子。

“这是复苏的迹象。”张海曼说,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征集好作品很难,因为藏家担心卖不起好价钱,就会藏着掖着。

这是行业的惯例。上海翰博拍卖邹振飞说,去年他们几乎拿不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国内很多知名的拍卖公司都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复苏的迹象给了张海曼更多的期待。去年下半年,该公司与省内一拍卖行联合在温州举行了一场书画拍卖,按照当时的市场情况,他们的预想是成交率达到50%。但最后的成交率达到了70%,超出了他们的期望。“按照现在市场的反应来看,我们对今年上半年举行的拍卖会有更高的期待。”张海曼说。

对市场有所期待的还有汇丰拍卖行。这家具有艺术品拍卖资质的温州本土拍卖行,前些年举办过不少艺术品拍卖。但这两年艺术品拍卖的次数渐少。不过据该拍卖行艺术品部经理吴健介绍,现在他们正在积极征集作品,想在5月份左右到杭州举行一场拍卖。

吴健说,选择杭州,是希望有更大的收获,而更大的收获前提是市场的复苏。

温州艺术品投资“两头在外”

选择杭州,很多人表示理解。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温州人在艺术品投资方面“能力不足”。即便是同样的一幅作品,在温州卖到50万元,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就有可能卖到100万元。张海曼说,通过他的观察,在温州,1万-10万的作品最好卖。超出10万元的作品,就缺少买家。

而邹振飞的观察是,即便是去年这样相对不景气的年头,国内的艺术品拍卖中,成交率最高的作品价格区间是10万-40万元。而翰博拍卖带到温州的作品,大部分价格在1万元之内。

这两个数据似乎证明了温州对艺术品的购买力不足。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实际上只是表面现象。

汇丰拍卖行的吴健前几年供职于北京一知名拍卖行。因为是温州人的关系,很多温商都会委托他去参加一些艺术品拍卖。“我参加过不少艺术品拍卖,发现有好几次封面作品都是被温州商人拍走的。”封面作品是指拍卖图录印在封面上的那件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当场拍卖的代表作品,往往能拍出当场的最高价。

温州人对艺术品的购买力其实外地一些拍卖行也看在眼里。西泠印社拍卖公司前些年还特地跑到温州做预展,每次拍卖前,也把大量的图录寄向了温州。

那么为什么温州当地却感受不到艺术品拍卖的热情呢?吴健的分析是,温州人有个特点,不愿意在当地“露富”,所以宁愿选择到外地拍卖行去买艺术品。这样就导致了好的作品在温州卖不掉,进而又影响到了作品的征集,温州人有好作品,也不会拿出来放在温州拍卖。最终的结果就是,温州人手里的好作品拿到外地卖,温州有钱人跑到外地买作品。至于温州本地,就只剩下一些相对低端的艺术品拍卖了是温州人手里的作品,是温州人手里的钱,但好像跟温州没有什么关系。

业内呼吁相关群体要关注温州艺术品市场

温州艺术品市场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有人认为跟温州本土没有出色的艺术家有关。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温州近现代不乏出色的艺术家,缺的是对这些艺术家的包装。

据张海曼介绍,近100多年来,在书画艺术方面,温州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优秀作品也比较多。去年,岚江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推出的艺术品拍卖专场里,温州艺术家的作品占了一半左右。最终,这些作品有超过80%成交,可见温州人对温州艺术家的作品比较认可。

但温州人的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却缺少拥趸。目前只有林曦明和刘旦宅等少数几个温州籍艺术家的作品能以较高的价格成交。而实际上,近现代的温州,出现了苏昧朔、苏渊雷、马公愚、方介堪等一批在业界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可是目前,他们的作品与同时代在艺术造诣上差不多的部分名家相比,价格已经相差很远。

“在艺术品投资方面,决定作品价格的最重要因素并非作品本身,而是作者的知名度。”张海曼说,缺乏对温州籍艺术家的包装,是导致这些艺术家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作品价格不高,在市场上得不到认可的重要原因。

据汇丰拍卖行吴健介绍,早在几年前,汇丰拍卖行就花了很大的精力,在全市征集温州名家的作品,推出了温州人艺术品拍卖专场,成交率不错,但成交价格并不是很高。几年过去了,一些名家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价格已经翻了好几番,但温州名家的这些作品,价格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张海曼说,在外地一些城市,收藏者对本土的名家作品尤为看重,而当地的一些组织也会举行一些专场展览之类的活动,来提高作者的知名度。这样一来,对当地的艺术品市场就会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