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洋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副馆长
在从事艺术行业初期,我分别服务于国内外的各一家艺术博览会,对参观群体的观察并与之交流,一直是忙碌的展会期间为数不多的小乐趣。2006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博览会新兴之际,除去开幕日人声鼎沸,其余日期里参观人流寥寥,和今日语境大不相同。比如去年“艺术北京”博览会面向公众开放4天,参观人数逾5万人,已经成为城中盛事。
艺术博览会所涵盖的功能和视野已远远超越生意本身。由于短期聚集了丰富的行业资源,博览会主办方、评论家、商业品牌和美术馆机构纷纷借势举办活动,从而群策群力地营造了近十年来一股独特的文化景观。很多大型博览会期间,这些资源被按照各式规则和需求组合再分配,其密集程度已经足以将所在城市的艺术氛围激荡提升,同时来自全球的受众人群对酒店和餐厅的消费刺激亦无法忽视。
去年香港艺术博览会期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在港举办了《未来将是……》一书中文版的发布酒会。对于观众而言,这场活动与纽约MoMA PS1美术馆的社交晚宴,尚未建成的西九龙M+美术馆的公共区域艺术展一同丰富了同期艺术生活类活动的形式,同时增强了香港艺博会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力。对于买家而言,博览会是横向考察作品流行趋势和判断价格合理性的优质渠道,而且也有机会和艺术创作者近距离交流。行业内人员则热衷出席每场余兴派对,借放松之名完成信息整合或者确定白天有意向的交易。可以看到,艺博会平台已经是艺术行业发展的一味催化剂和风向标。
虽然我尚不认为中国收藏家们是目前西方艺博会的重要购买力量,但日趋增长的交流兴趣无疑为将来的消费动力正进行着知识储备和情感积累。今年不断听到中国艺术品买家和潜在买家们筹备6月欧洲之行的消息:由艺术品专家带队组成大小若干的团先赴威尼斯看双年展,再赴有着“艺术博览会之冠”之称的巴塞尔艺博会。有幸看到一份行程表,两大艺术盛事间隙旅行社体贴安排了米兰名品和瑞士手表城各一日购物游。最有趣的是旁边专家所标注Tips:“可先在双年展观察今年重要艺术家和其代表作品,随后在巴塞尔选购小尺寸版本的作品。”
因为参加巴塞尔的画廊会提前打探出双年展作品清单,而这一现象既凸显了艺博会话语权的稳固,也映射出双年展系统在当下的尴尬位置。艺博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行业资源向其聚拢,并且有能力邀请一线策展人策划特别展览,提升学术影响力。这类艺博会上的展览对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具备相对独立的学术主题,同时作品的风格不能与画廊展位上同一艺术家的待售艺术作品完全切断关联。在这双重因素下,博览会的主题展览成为了画廊和美术馆系统之外,具备某种实验性的“替代空间”的场所。
行业的发展速度永远建立在供需关系的基础上。资本大量入场艺术品交易领域和中产阶层对审美的诉求使得艺术博览会的模式在新兴艺术市场迅速复制,经过若干年的模式本地化改造和博览会行业的自身系统调整,如今既可以看到动辄200-300家画廊规模,覆盖现当代艺术品全貌的大体量艺博会,也有旨在差异化定位的专注于某一价位范围或者某一特定艺术风格的小型艺博会。前者离我们最近的是每年5月举办的香港艺博会,后者如北京四月底举办的SURGE艺术节等。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预算选择适当的艺博会进行参观,目前看是了解艺术市场的便捷途径之一。同样我们也需要根据营销手段的常识,清晰认识到所有艺博会都会标榜自身是其所在类型中的翘楚。艺博会的判断标准说来并不复杂:决定质量的核心因素是所展出艺术品,而艺术作品的选择权大多在参展画廊手中,所以考察博览会时最需要留意的就是参展画廊名单;或者重点关注品牌口碑良好的艺博会:对于申请展位的画廊而言,优秀的艺博会是卖方市场,会早早为观众把关。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