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场新宠:老坑端砚价格3年翻10倍
0条评论 2013-04-03 09:23:47 来源:东南商报 

老坑端砚价格3年翻10倍

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

文房清玩,号称这几年的拍场新宠。

文房用品砚为首,却常常被“配角”抢了风头一件紫檀笔筒拍到四五千万,就连小小的印章也一石千金。

单从材质看,那端砚纵然有青花、鱼脑,又怎比得过四大印石的千变万化、美不胜收?

其实在古代,砚台是文人墨客盛宠千年的头号藏品,文章多少事,都自砚台中。这沾染了诗书灵气的“即墨候”,必然随着当代藏家人文精神的觉醒而水涨船高。

文人砚的铭文落款考验藏家功力

所谓“宁舍一室、不舍一石”,古之文人学子独爱砚,因之是承载文化的历史,那笔筒、印章之类的文房配角怎入得了眼?

历代文人墨客都有“痴砚”的嗜好:大书法家米芾曾用一套宅邸换一砚;“东坡玩砚”是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民国时期有一位日本藏家为了到中国江苏买一块砚台,将家里的祖产都卖掉了……

端歙澄洮,东坡风流,蓄砚为友,何等雅致。

既然人文精神是古砚收藏的价值所在,那么文人砚自然是最应受追捧的收藏对象。砚台自汉代有之,文人砚却是发于宋,兴于明清。宋代文人当道,影响了全民审美,当时石砚的主要式样多为“抄手砚”,将砚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轻且稳,苏东坡和米芾都是当时玩砚的大名家;明清时期文字狱盛行,导致金石学昌隆,尤其是乾隆时期开始,文人远离政治,埋头于篆刻考古,于是砚台也成为文人篆刻的工具,这一时期的砚台多刻有铭文,承载重要的人文信息。

铭文落款是文人砚的标志,自然也将普通藏家挡在了门外。慈溪藏家马先生搞收藏多年,随着知识精深而愈发求精,最终弃家具而入砚台,如今终日闭门练字,凭慧眼拾漏也不是新鲜事儿,“一方美砚,因为无人识落款而一直流转于市,最终被我发现竟是大文豪的别号”。

记者也曾听说过一个流传于坊间的故事:15年前有位宁波藏家遇一方歙砚,落款为“僧孚”,开价千元,藏家认为其没有名头,便没有买。多日后偶然与一位朋友说起,才知这“僧孚”竟然是沙耆的别号,悔之晚矣。

拍场青睐宫廷砚倒逼市场造假

自古文人砚虽被视为文房收藏的至高境界,但在当今的拍卖场上却卖不过宫廷砚。至今为止,砚台拍卖的最高纪录仍是由宫廷砚保持2010年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古董珍玩专场上,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题诗澄泥伏虎砚及紫檀盖盒以1400万元成交,打破砚台拍卖世界纪录。

宫廷砚是砚台的又一个分支,南唐后主李煜痴迷砚台,宋代更是“文人皇帝”辈出,宋仁宗、宋徽宗等留下了许多与砚有关的故事。松花砚也因康熙、雍正、乾隆的欣赏,被康熙封为“御砚”。

但在马先生看来,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石头无量,一块好石头就是一件孤品,送进宫里被皇帝看中了,再要一块,怎么办?”因此他坚信“好砚台都在民间”,也籍此观念收了不少好砚。

当然宫廷砚价高也和拍卖场的特点有关,这和官窑瓷器总是比民窑精品价高一个道理,“华美,符合大众审美;噱头,皇帝用的东西怎能不崇拜?”

宫廷砚奇货可居,自然也就倒逼市场造假。“宫廷砚从民国开始就在仿,端砚因为材质难求,仿品较少,歙砚和澄泥砚易仿,如今拍卖场上最多的就是这类仿品,成交价几十万,真正的宫廷砚都是上百万的。”藏砚家告诉记者,“当代的造假者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商机",常用松花江石头,那更是暴利了”。

编辑:田茜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