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名气,重质量;不重浮躁,重潜力。”这是2013年中国优秀剧本拍卖会的宣传语之一。据悉,此次由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牵头组织的剧本拍卖会,将于7月正式开拍,而将剧本拿来拍卖也受到不少圈内人士支持,编剧邹静之、导演李少红都转发了相关微博,并坦言这对业界是一件好事。
拍卖,似乎只与古董字画有关,因而影视剧本拍卖的消息一出,便引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有意思”,也有人认为“不靠谱”。
在笔者看来,剧本拍卖的意义深远。一则,国内编剧队伍的发展现在呈两极化的发展趋势,年轻编剧中有不少有潜力但不太知名的人才,他们缺少一个走出深闺、脱颖而出的平台。而剧本拍卖,就可以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打开一扇窗户,在此推介作品,接触知名导演和制片人,以免“养在深闺人未识”,只能沦为知名编剧的廉价“枪手”。
二则,剧本拍卖机制,也可约束那些心浮气躁的“知名”编剧静下心来,潜心创作。如今,一些编剧“一剧成名天下知”,从此利用那块金字招牌,招揽一群无名“枪手”进行短、平、快创作,只重经济利益,不顾作品质量,盲目跟风,以至抄袭成风,炮制出大量庸俗、低俗、粗制滥造之作。如果各制片公司遴选剧本,都通过拍卖方式,无论知名或是不知名的编剧,都把作品“拉”到拍卖场上来“遛一遛”,“知名编剧累了,用枪手来敛财”的现象,或许就会少很多。
尤其是,剧本拍卖可增强普通编剧的话语权。近年来,在影视创作链条中,编剧普遍没有话语权,编剧酬劳得不到保证,署名权屡遭侵犯,作品被外行且急功近利的投资人任意篡改,制片方为省钱省力而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等。如此一来,好的剧本未必能拍出好影视,编剧也未必甘心“十年磨一剑”。有编剧说过,我们从来都不缺好故事,如何把好故事拍好,这才是一个大问题。因此,国内影视界“重演轻编”,编剧被“边缘化”成影视剧生产最弱一环的局面必须改变。
而通过剧本拍卖,让好剧本拍出好价钱,甚至拍出“天价”,就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重演轻编”的错位,改善编剧的生存困境。充分体现好剧本的价值,才是对编剧劳动的最大尊重。
此外,剧本拍卖是一种市场交易、淘汰机制,国内影视界要提升整体质量,就需要这个机制。从数量看,当前我国已成“影视大国”,电影数量名列世界第三,电视剧多年位居市场第一。但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作品还是很少,质量不高、亏损严重的问题异常突出。在剧本供大于求、数量与质量成反比的情况下,通过剧本拍卖这种形式来淘选,让优秀的剧本和编剧大放异彩,成为最大赢家,让拙劣的剧本和编剧黯然退场。这样,电视剧产业“量大质差”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触动。
当然,要让剧本拍卖机制走得更远,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比如如何保证拍卖会公正透明,如何保证送去拍卖的剧本不被偷走和剽窃,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