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角,精神在绽放——许江、施慧德国联展
0条评论 2013-04-15 10:39:39 来源:cafa.com.cn 

2013年4月13日,“精神绽放:许江、施慧作品联展”在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次展览共展出了许江与施慧创作的百余件近作,是这对艺术伉俪在欧洲举办的首次联展。

路德维希博物馆坐落在莱茵河畔的德意志角。德意志角是德国统一的纪念地,德意志精神的历史地标,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记忆之场。这是迄今为止首位艺术家在此展示作品。这次展出的主打作品是许江的一件名为《共生》的大型雕塑。这个由800株6米高的向日葵雕塑组成的钢铁阵列,与德国首任皇帝威廉大帝的雕像遥遥相对,被《莱茵与摩泽尔报》评论为“德意志与中国两个文明之间的一次意志与精神的对话”。《波恩时报》的评论文章则诙谐地把这片向日葵称为“国王的新邻居”。在今后的两个月中,往来于莱茵河上的游客们将通过这片来自中国的钢铁葵园,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抚今追远的历史情怀,一种中欧之间文化共生的美好展望。

许江与施慧,这两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用各自的作品,演绎出火的炽烈与恣肆,水的沉静与安宁。一者凝神,一者恣肆;一者沉静如水,一者炽烈似火,这火与水之间,演绎出东方古老的世界观。在许江的画面上,火焰伴随着灰烬一起升腾;在施慧的作品中,宁静的水面下隐匿着深深潜流。

这次展览的最大靓点,是在德意志角展示的许江的大型雕塑《共生》。如路德维希博物馆馆长贝雅特•莱安芬夏德所说:“这是一个历史性事件,它实现了在德意志角威廉大帝座前的首次艺术展示。对于德国人来说,这是太过重要的历史记忆之场,此前,政府从未允许在这里展出艺术家的作品”。对此,《莱茵与摩泽尔报》评论道:“这是德意志角作为德国统一纪念地,德意志精神的重要历史地标,第一次邀请艺术家在此展示艺术作品。威廉大帝是德国首任皇帝,他的雕像与这群雄壮兵团般的向日葵阵遥遥相对,这是德意志与中国两个文明之间的一次意志与精神的对话”。

许江的这件名为《共生》的作品,是由800株向日葵雕塑组成的钢铁阵列,6至8米的高度对观者形成巨大的压迫感,800根标枪般的铁杆密集地树立着指向天空,800个涌动不安的葵盘千姿百态地绽放,向着天空跃动升腾。

这次展览在博物馆内的展示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浴火重生”,展出了许江近百幅葵园主题的绘画,以及今年的新作,一件由20盏色彩斑斓的琉璃葵灯组成的装置作品。第二部分题为“静水深流”,展出了施慧的大型纤维艺术装置《本草纲目》系列以及户外装置《结》等十余件近作。这次展览,是许江、施慧这对艺术伉俪在欧洲举办的首次联展。许江和施慧的相识,始于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文革结束,中国艺术教育从劫后余烬中涅槃重生。25年来,从相识相知,到相伴相守,许江与施慧的艺术生涯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应和与张力。他们的创作无论是形态还是媒材都迥然有异,所相同者,是在这有涯之生中“居于艺”的冀望与承诺……

对于欧洲观众来说,这两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既亲切又陌生,在遍布着观念艺术、新媒体和“社会干预”的欧洲艺术界,已经难得见到这个展览中所体现出的这种对视觉语言与自然事物的诚意。而对关注中国艺术的学者们来说,许江与施慧的艺术生涯反映出了学院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的特殊意义。与西方不同,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大都出身于美术学院。直到今日,他们中最优秀的一群依然在学院内执教。1980年代,许江与施慧共同经历了先锋艺术运动的洗礼:施慧师从在杭州执教的保加利亚艺术家万曼(Maryn Varbabov),投身于当代纤维艺术的跨媒介创作;许江则求学汉堡美术学院,在东西之间、本土与国际之间、意识形态与形式实验之间辗转反侧。

在1990年代,学院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艺术创造的庇护所。在学院中,他们或承接传统、活化转换,或直面当代、挑战实验,或扎根本土、坚守抵抗,他们的实践勾勒出当代中国艺术的多元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我们时常看到许江与施慧活跃的身影,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道路上进行着艰苦的实验和艺术的累积。

新世纪之初,许江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院长,在创作和思想上迸发出巨大的激情与活力;施慧也已经是中国最重要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并且成为中国纤维艺术主要的推动者。从他们的个人创作和教育实践中,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当代”视野。这种新的“当代”,与那种在西方展览-市场体系与话语机制中塑造和激荡出的“中国当代”全然不同,它在中国自身历史脉络和社会现实磨砺、生长而出,它扎根本土文化、面向当下现实,强调主体意识,与变化中的中国社会密不可分,始终保持着自省和建构的姿态。这种自我建构的中国当代,提示了一种超出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论述系统进行自我解释的可能,也为当代中国艺术开拓出一种本土性的实践空间。

这个展览中呈现出的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许江的作品以“浴火重生”为题,那是一群如流火般炽烈的老葵,在阳光的箭羽下经历着生死轮回。许江以他的葵讲述了一代人从历史的熔炉中“浴火重生”的故事。这是一个从断裂中再次更生,从历史中获得拯救的故事。这浴火重生的一代,他们犹如荒原上的老葵,经历了文革的狂热和幻灭,又亲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迅疾的思想变革与社会变迁,他们历经风雨沧桑,背负着责任和希望。在许江的笔下,这些向日葵们聚集在一起,一丛丛、一簇簇,相互支撑,彼此呼应。许江的葵,总是那最具历史感的一群,而这集体性的群与众,却总归是千千万万个“一株”,这一群与一株之间的辩证,呈现出向阳花开的一代人那集体性同时又绝对孤独的生命体验。这一株一群,凝聚成一种表情,一种形象,一种精神。这在烈火中重获新生的老葵们,衰老、坚强、沧桑、倔强,孤独而不颓废,苍凉而不哀伤。

与许江的深重与激荡相比,施慧的作品呈现出一份轻盈与宁静。与“浴火重生”相对,施慧的主题是水,是沉静素朴的世界中脉脉潜行着的“静水深流”;她的手法是编织,是抽思织锦,是一首女性在日常生活的生命史诗。

这次展览中施慧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本草纲目》,在这一2009年开始创作的系列作品中,施慧把自然材料如宣纸和风干的草木连接在一起。这件作品不仅追溯了中医自然主义世界观的源头,而且以书卷和册页的传统形式向儒家“博物”、“格物”的文化传统致敬,为欧洲观众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学的视野。

施慧的艺术创作始自编织,而编织所牵系着的,却不只是一种特殊的材料、手艺,也并不止于创作手法或者形式,在更加深远的意义上,编织之于施慧,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和路径,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从纤维的自然构造中,发掘出一种微观世界的建构性,这种微观的自然构造成为施慧艺术创作的重要参照。这是古希腊意义上的mimesis——不是对象化的模拟,而是与自然相应和的本质建构。

在施慧的艺术世界中,洁白、质朴,才是世间万物最为本质的色相。所有事物都归于素朴而中性的白色,这是一个被提纯、被净化的世界,施慧所展现的,是一个在净化中“齐万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质料的感官色相被化约、剔除,显现出的只有形态。从纤维和编织中,艺术家引申出一种对于物的独特理解,一种来自微观领域的世界观——所有事物,一切材料,一切物质,莫非自然或人工的精微构造,都是以特定方式被编织、缠绕、堆积、链接而成的形态建构。正如贝雅特•莱安芬夏德馆长在文章中说到的:“编织在施慧的创作中似乎是一种本质性的东西,通过编织,所有的细节彼此连接在一起,各种不同元素被统一成同一元素,由此达到物质性和透明性(反物质性)的统一。通过这种透明性和开放性,她从自然元素中汲取出柔性的造物力量,并组构起自己的游戏和效应空间。施慧的作品展开的,是一种素朴的自然意义的解读方式,她以她自己的方式印证着阿多诺的言辞——如果艺术家把材料的本质展示出来,那这些材料就不再是自然材料,不仅是物质的‘解放’,还是‘历史的穿越和再穿越’。”

许江的《共生》坐落在德意志角的顶端。一边是莱茵河,一边是摩泽尔河,两条河流在脚下汇聚成辽阔的水域。立身这个嵌入江身的三角之端,有一种航行的感觉,而6米多高的钢铁葵阵仿佛一片风帆,让德意志角产生一份乘风破浪的情势。江风猎猎,德意志诸联邦的旌旗招展,簇拥着这片来自中国的钢铁丛林。

从德意志角三角形广场的尖端回望,这片丛林般的葵园,正与远处雄伟的威廉大帝雕像遥遥相对。威廉大帝,这德国统一的精神象征,牵连着德意志民族多少磨难和希冀。此刻,他跃马扬鞭,巍峨凝重,不动如山。在他的面前,800株钢铁老葵向着天空傲然挺立,如怒潮奔涌,如火焰升腾。这遥遥相对的二者,激发出一种追远抚今的历史情怀,一种含思自鉴的精神与意志。

从去年五月开始,《共生》已在德国巡展近一年。它曾经在德累斯顿国立博物馆废墟般的穹窿下耸立,也曾经在卡塞尔文献展主展馆前沐雪怒放。它那金属的黑灰色蕴含着一份庄重,自有一种沧桑。一株株红葵在黑葵丛中跃然而出,仿佛一种精神在烈火与灰烬的翻涌升腾中浴火重生。众神的黄昏中,这一队从黑色火焰中重生的老葵,与历劫重建的威廉大帝纪念碑蓦然相对,某种深沉的历史幽思从人们的心底悄然升起,一种庄重与静穆,一种遥远莫名的思绪,弥散在四月阳光下的德意志角,弥散在莱茵河畔春日的徐徐暖风中。

不远处,路德维希博物馆的古老庭院中,落日的余晖游曳在施慧作品的华丽表面上。12个抛光不锈钢“画框”彼此错落,搭建起五米高的大型装置,数千支闪亮的钢管如蜂巢般密密麻麻地排列,如同管风琴敞开的内部,与往来穿插的钢线构成一幅幅优美的抽象画面。在这黄昏时分,卡斯托尔主教堂的钟声灌满整个庭院,随着微风在这些钢管的内部穿梭萦回,每一个“画框”内部都仿佛隐藏着一曲凝固的乐章。

在展览开幕的前一天,一队天真烂漫的德国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德意志角。他们抬起稚脸,仰望高耸的、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在云端的葵头,窃窃私语。一个小时之后,这队孩子们在路德维希博物馆的四楼,画出他们自己的向日葵。这十几只可爱的向日葵各不相同,带着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稚嫩与欢乐,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却更加绚烂多彩的葵园,摆放在博物馆朝向德意志角的窗台上,呼应着《共生》始终召唤着的心灵主题。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