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圆桌对话:“25年再继续—一个关于戴汉志的对话”现场
《纪念戴汉志》卷轴作品揭幕仪式1
2013年3月23日,艺术家唐宋的个展“挽歌-纪念戴汉志”在博而励画廊开幕,作为2013年度画廊的首次展览,此次个展诠释了唐宋另类、独立、在当代艺术边缘游走的独特语言。4月20日下午15:30,一件在唐宋个展开幕式中只展出了作品手稿、给观众留下深刻悬念的转轴作品《纪念戴汉志》进行了揭幕,为大家揭开了这次展览的神秘面纱,同时也为此次在博而励画廊展出的“挽歌-纪念戴汉志”的展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件长达25米的卷轴作品《纪念戴汉志》,被放置于展览现场的中心,未展开的卷轴从展览开幕之后就一直被观众所关注和期待,留给了观众极大地悬念。这件作品的创作历时5年,唐宋以“桥梁”作为创作理念,他认为戴汉志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桥梁,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对外传播呕心沥血。唐宋借此作品寄托对这位故人的怀念之情。在此次的作品揭幕仪式上,这幅25长3米宽的布面油画作品缓缓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整件作品的画面被重复的黑色结构覆盖,这些有时厚达数厘米的颜料是经过“动作绘画”的步骤逐层形成,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震撼力,让观众再次领略到艺术家唐宋“用视觉谱写的一首中国史诗”。
揭幕仪式之后,艺术家和观众们移步UCCA的会客厅,开启“25年再继续—一个关于戴汉志的对话”。整场对话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田霏宇主持,同时尤伦斯夫妇、著名艺术批评理论家栗宪庭、策展人凯伦·史密斯、艺术家唐宋、王兴伟、徐红明、张离等作为嘉宾出席了此次圆桌对话。
荷兰人戴汉志(Hans van Dijk)1985年来到中国,2002年于北京病逝。今天,在戴汉志逝世的11年后,策展人和艺术家们在UCCA的圆桌前聚首,和大家分享了他们与戴汉志的故事以及存在于他们记忆中的戴汉志形象,以期使观众对戴汉志加深了解,为观众再现一个完整而鲜明的戴汉志。戴汉志在来到中国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一直从事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整理、展示和交流工作。他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一份无与伦比的档案资料,组织了一系列访问活动,向艺术界介绍了一些西方艺术家、艺术批评家等,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并且,在1993年,他与施岸迪(Andreas Schmid)等人为柏林世界文化宫策划的《中国前卫艺术展》,是九十年代初在欧洲介绍当代中国艺术头一次较具规模的展览。戴汉志因此被誉为西方艺术的“传教士”,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著名批评家栗宪庭说:“戴汉志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先锋,为中西方当代艺术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艺术家张离觉得:“戴汉志是中国当代艺术届的‘白求恩’,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打了一剂强力针。”11年前的4月29日,这位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荷兰人逝世,但是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们却永远无法忘怀。11年后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正在蓬勃发展,我们在欣喜的同时更应怀念戴汉志,向戴汉志表达最真诚的敬意与缅怀。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