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姗、张毅:没有生命挣扎,何来自在觉悟
0条评论 2013-04-28 16:06:36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余姝

杨惠姗、张毅展后将把作品《万相唯一心》的拍卖所得捐赠雅安地震灾区

杨惠姗、张毅展后将把作品《万相唯一心》的拍卖所得捐赠雅安地震灾区

4月23日,《琉璃之人间探索——杨惠姗、张毅联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是现代中国琉璃艺术的拓荒者杨、张伉俪二十多年来的首次联展。

这对昔日贵为台湾金马奖影后和导演的夫妇,无限风光已在两人对琉璃艺术的探索中沉淀下来。正如琉璃的特质,忽光忽影,似静似动,可以吸纳华彩又纯净透明,可以美丽惊世却又霎时自灭。

身如琉璃,内外明澈

这次的展览共五大系列,分别是“一朵中国琉璃花”、“无相无无相”、“更见菩提”、“焰火禅心”和“自在”。杨惠姗、张毅在开幕式上介绍了五大系列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对生命的体悟。在“一朵中国琉璃花”系列作品前,张毅对夫人的作品进行了阐释,“她把花朵放大到从未有过的尺度,获取一种‘真实’,用琉璃这种脆弱的材质表达对这个平常的世界、极易凋落的世界的抗议。”

张毅的创作语言则更加随性、自在。在“焰火禅心”系列作品中,他在沙模中预先埋入脱蜡花朵,直接在沙模中吹制花瓶,同时结合花朵与瓶身,让琉璃浆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奔放,凝结成自然的状态,在充满不定性中,展现了随性、不受拘束的生命禅意。他在创作中希望自己能不让作品拘束,像一个人,随心所欲,爱长什么样,就长什么样。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中经文曰:“愿我来也,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暇移。”张毅和杨慧姗在塑造每一朵花,每一尊佛的过程中,明心见性,完成对生命和艺术的探询。

一苦一菩提,一厄一慈厄

1987年,杨惠姗和张毅创立中国第一个琉璃艺术工作室——琉璃工房,杨惠姗选择以佛教素材作为她的第一件创作,也成就了日后十二年从未间断的琉璃工房最主要的创作路线。

杨惠姗说,选择佛教题材,是因为草创时期的艰辛挫折、无助不安与热情希望,可以自然地转移到佛像雕塑上,在写实的佛像雕塑工作中,透过佛的面相、手势、眼神与姿态,直接倾注情感。26年来她一直在1400多摄氏度的高温窑炉边工作,眉毛曾被炙热滚烫的玻璃溶液形成的热浪烧光,她的手也在雕刻、搅拌、翻砂、搬运等劳作中经受着磨砺。为了探索艺术的真谛,杨惠姗在烈焰之中燃烧着自己的生命,换取琉璃刹那间的永恒美丽。

为了在世博会台湾馆呈现出最完美的作品,杨惠姗曾累得左耳失聪。张毅这样描述那段经历,“她花了三个月,有一个半月都是夜里四点才回来。对她来说,承诺就一定会去做,一个衣服、一条裙子、一个扣子,都会一直改,改到大概最后的一个半月,几乎天天不睡觉。”

杨惠姗提到,在另一段日夜不眠的雕刻创作过程中,倏然而至的“9·21台湾大地震”摧毁了她初具形态的佛像作品。这一次意外的毁灭却让她如释重负,重获新生。她终于放下当时的紧绷状态,“应该还要再好,只是没勇气把她推倒而已”。借着这种自由的想法,杨惠姗开始跟随心的指向去重新设计。

为保证妻子的创作,张毅则把筹钱这一艰难的任务揽下。“几乎有10年时间,每天下午3点半都是我最害怕的时候。因为如果那个时候我不能凑够钱通过银行支付出去,第二天别人就会来搬东西抵债。”1998年,连续两个国际大展之后,又着手北京故宫展的筹备,张毅突感不适,在朋友几番催促下才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张毅,他心脏血管的三分之一已完全坏死,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因罹患心肌梗塞,张毅在今年年初做完了心脏搭桥手术,杨惠姗在联展现场讲述这段经历时也不禁潸然泪下。

历尽苦难和困顿,张毅和杨惠姗夫妇顽强绽放生命的力量,开辟了崭新的琉璃境界。正如展览上一件琉璃作品的文字旁白,“在缺憾里,发现更大的完整。在黝黑里,发现丰富的色彩。没有生命的挣扎,何来自在的觉悟。”

涅槃之后 重回银幕

作为“金马奖”和“亚太影展”的双料最佳导演,张毅当年投身琉璃艺术无疑是一次艰难的转身。但在此次联展开幕前,张毅宣布了一个让人惊喜的消息:他近期将有重回电影行业的打算,这是“缘于与已故电影导演杨德昌的一个约定。”

“当年杨德昌邀我与他共同成立一个动漫公司,专门拍摄反映中国民族文化的动画片,可是他先离我们而去了。为了兑现我对他的承诺,我将在近期组建一支动漫团队,将这个计划付以实施。现在中国有8000多家动漫公司,年产动画片超过20万分钟,却没有塑造出一个代表民族文化真谛的动漫形象。这将是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

编辑:李洪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