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遇冷” 反浪费引发高消费市场变局
0条评论 2013-05-02 11:11:31 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琳、陆文军、丁静

奢侈消费隐藏幕后交易?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1年人均GDP排名中,中国名列第86位。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第二大奢侈品市场,仅次于美国。

记者调查发现,在奢侈品消费巨额数据的背后,仍然暗藏着公务浪费、权钱交易的需求。为了适应中国消费市场的“特点”,不少奢侈品牌都“入乡随俗”,给予购物者最大限度的“方便”。

在上海一家普拉达(PRADA)专卖店,销售人员介绍,买动辄上万元的奢侈皮具,开发票可以是“礼品”,也可以是“工作服”,显然为了报销方便。

一位奢侈品品牌销售顾问甚至表示,不管购买的是什么商品,都可以开具“办公用品”发票,且不会出现商品明细,方便入账。

这位销售顾问说,不少客户购买奢侈品“不问价格”,“因为付钱的都不是他们自己”。一些不带钻石、不镶金的手表比较适合送给政府官员,“这样比较低调,看不出来价格,现在风声紧,买爱马仕太高调了。”

“发票擦边球”是不是违规,其实奢侈品公司心里非常清楚。一位资深业内专家说,今年以来,一些奢侈品牌的高层都担心这样“变相”协助“公款消费”可能带来法律风险,已经采取了行动。

据透露,不少国际奢侈品品牌从去年开始陆续内部发通知,要求不准乱开发票,而今年具体规定更加详细。“实际上卖什么产品开什么发票是国际惯例,只不过中国客户有特殊要求,一些大牌也就‘暗度陈仓’。”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申恩威说,一些单位之间“公对公”送礼可谓巧立名目,购买礼品的资金通常笼统称为“办公用品”、“食品”等,至于购买产品的用途和去向等具体信息不会注明。

编辑:田茜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