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办艺术协会有损艺术评价
0条评论 2013-05-03 09:03:49 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陶舜

据媒体近日报道,某地有人曾花上千万元收藏一位书协主席的字,结果此主席退下来后,作品就贬值到100万元。

如此“艺术”事迹,很难相信是买手看走了眼,于是猜测他另有所图—比如攀附这“主席”,买其字不过是雅贿的手段。透过书协这层官样堂皇的中介,以艺术之名,权力的寄生虫们各取所需,反过来,艺术及其评价机制在权力干扰下,也已经被扭曲。

书协的头头脑脑,不少是在职官员或退休高干。一些附庸风雅的官员,正在利用这个平台将收受贿赂公开化,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同时,艺术被官员们以职位排序权力化,这对艺术市场自发的评价机制造成了粗暴切割,酿成不正当竞争,庙堂书法家从中大渔其利,而江湖书法家的市场份额则遭到挤压。

上述权力艺术结构牢不可破,所以才会在今年年初爆出陕西省书协拥有64位领导的新闻:其中两人为兼职,成员中多数都是退休或在职官员。而票选时唯一的书协主席候选人是省政协副主席。

对此提出激烈反对的两个人更有意思,一个说新当选的领导中有十数人连中国书协成员都不是,而进入书协的路子他不认可。另一个是押错了宝,行贿省文联领导,礼送了事儿没成,遂跳出来反对。面对如此臃肿的主席团,当事人全都无动于衷,更没有人提出应该用艺术自身的尺度来衡量主席们的成色。忘掉艺术的原则,成了他们的集体无意识。

如果说,官员入书协是为了附庸风雅,那么浸淫既久,其艺术追求已经在政商利益链的运作中丧失殆尽,足见权力主持艺术评价,是何等反艺术,对艺术的扼杀,以此为烈。

历史上官员书艺精湛者甚多,但权力牢牢把持艺术评价并大面积以权力职阶为作品定价,则极不正常。这是因为,一来文官制度较为笼统,书艺在政治高层往往只是经国学术的陪衬,并不单独设立机构,二来古代读书人修养较为全面,文官有自知之明而识者修养也不低,不那么好忽悠。

乾隆皇帝爱附庸风雅,品位高雅,但也自私,辟三希堂以藏赏名帖,他的审美品位并没有逸出艺术本身。书法见人格和时代风气,今古差距一目了然。艺术可以有协会,但只有对协会去权力化,艺术交易与腐败问题,才不致被笼统地混为一谈,官员艺术才不会招致整体的鄙夷,这无论对艺术还是爱艺术的官员,都有好处。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