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肖邦个展“La crevette amoureuse”近日柏林开幕
亨利·肖邦(Henri Chopin)个展“La crevette amoureuse”近日在柏林Supportico Lopez画廊开幕。
《La Crevette Amoureuse》(1967-1975)属于亨利·肖邦(Henri Chopin,1922-2008)从1961年开始撰写的《Le Dernier Roman du Monde》的三部曲之一。它的原稿直到1994年被亨利·肖邦(Henri Chopin)当时的代理画廊主(同时也是目前那不勒斯Morra基金会的主席)Peppe Morra买下后才开始印刷。在亨利·肖邦(Henri Chopin)的监督下,它与附加的一个由意大利诗人Stelio Maria Martini策划的意大利版本一起出版了。这件作品2012年时首次在展览中亮相——即由Laura Hopman策划、在纽约MoMA举办的群展“Ecstatic Alphabet”。
语言和文字在整个原稿里“自由奔跑”,但它同时也能让人感觉到秩序感。它是意义本身一个连续不断的建构与解构的运动。一如亨利·肖邦(Henri Chopin)的风格,一种特定的达达主义精神贯穿在整个叙述中。146页的自由、良知和知识展示了对这种意义的运用,展示了每一个字母的形状可以是多么灵活。与负责设计这场展览的建筑师Kuehn-Malvezzi合作,这份未曾装订过的原稿(每一个字符都带有艺术家的印记)首次完整地对外公开展出。
亨利·肖邦(Henri Chopin)几乎不为人所知,然而他却是上世纪5、60年代法国先锋派的关键人物。身兼诗人、实验者、画家、印刷工人、行为艺术家、广播员和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亨利·肖邦(Henri Chopin)是一位作品丰富的艺术家,而在他作为独立出版人和艺术推广者的角色中他同时也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战士,是声音诗歌、文字语音等前卫的诗歌实验领域中的焦点。
亨利·肖邦(Henri Chopin)1922年出生于法国,Dufrêne及其他早期的达达主义诗人给了他大量启发。到50年代中期,亨利·肖邦(Henri Chopin)开始了自己对声音和磁带的实验,并且开始为某些更早的声音诗人(如Raoul Hausmann)录音。亨利·肖邦(Henri Chopin)坚信未受影响的人性只能在个人的未经加工的声音里被找到。自二战期间从德国的一间劳动集中营中逃脱、然后见证了朝鲜战争的惨状之后,亨利·肖邦(Henri Chopin)就把将语言看作是一种只会说谎的难以捉摸的工具。他信仰中的语言被贬低利用了。因此,亨利·肖邦(Henri Chopin)开始寻找身体中声音最纯粹的形式,这让他吞下了一只麦克风以捕捉形式最纯粹且未受影响的声音。而他的声音诗歌也因此撇开了词语,在创作过程中也不再依赖于手写的语言。他的录音过程模仿了声音,因而在结果产生后就无法进行修改。在他视觉化的诗歌里,用打字机打出来的字母造出了视觉化的图像以及声音图像,将阐释理解留给了个人。亨利·肖邦(Henri Chopin)的作品指明了技术能够重新定义诗歌、使其不那么依赖于语言的方式。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