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2013春拍推出“盛世佛缘—佛教金铜造像”专场
0条评论 2013-05-08 14:17:1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金立言 钱行伟

\

3754

14世纪 铜鎏金释迦摩尼(丹萨替造像)

26.5 cm. high

RMB: 1,100,000-1,300,000

14世纪丹萨替造像以西藏丹萨替寺而得名,所传造像贯穿了整个丹萨替寺的发展过程(13-15世纪)。丹萨替的造像题材广泛,有上师、本尊、佛母、空行母、佛陀、菩萨、护法等。丹萨替造像的题材比较集中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丹萨替寺和以丹萨替寺为中心的帕竹噶举派神像的基本面貌,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丹萨替寺和帕竹噶举派的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丹萨替造像风格优美,工艺精湛,代表了西藏佛像艺术的最高成就,对于我们认识元代藏传佛像艺术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研究藏传佛像艺术风格的演变,特别是外来艺术向西藏本土风格的转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康熙、雍正、乾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最后的一个高峰,史称“康乾盛世”。1662到1795这短短的130余年之间,三位皇帝的励精图治和苦心经营,使当时中国在国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均达到了历史高峰。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前朝的各种资源的经营与累积,使此时的清王朝如日中天。这位自称“十全老人”的帝国君主,对疆域和文化 “大一统”的理想与追求,正是强国盛世的最佳写照。藏传佛教一直是朝廷政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除了显而易见的政治目的外,乾隆帝本人自幼就与国师三士章嘉若必多吉(1717-1786)相知相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章嘉活佛的影响下成为了一位虔诚而修习颇深的佛弟子,在政治需要与个人推崇的双重推动下,藏传佛教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修建的雨花阁,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复杂庞大的藏传佛教神系架构结合格鲁派密教修行的四部思想,以一个上下四层的建筑结构立体的呈现出来,六品佛楼的营造将这个宏伟的梦想加以实现。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