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看见”中国艺术
0条评论 2013-05-08 13:58:24 来源:纽约时报中文网 作者:狄雨霏

雕塑家陈文令作品《童年-海平线》上周在为期三天的“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上展出。

雕塑家陈文令作品《童年-海平线》上周在为期三天的“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上展出。

无论是在纽约还是香港,各地“皆可见到一群群闻风而动的中国买家”,《艺术新闻/中文版》用了一个中国成语来形容这些买家行动之迅捷。

但是随着私人买家建起他们的收藏,这家艺术刊物提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从艺术角度说,中国在这个建立收藏的过程中是价值的创造者,还是说基本上只是一个接纳者?中国艺术怎样才能在世界上更为人所知,进入更多的博物馆和私立画廊

作为重要的市场参与者,中国嘉德拍卖行将在明天开始预展,周五开始拍卖。该拍卖行的香港拍卖会于上周末举行,它公布的交易额将近3800万美元(约合2.34亿人民币)。

对此《艺术新闻/中文版》在4月推出的第二期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艺术能否让‘世界看见?’”

具体来说,许多艺术家和策展人觉得,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收藏和重要的私立画廊没有对这里的艺术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可能跟它的新有关。中国是个重要的市场,但是处在发展中,势必会遇到较大的波动,从去年的数据看就是这样。

据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艺术与古董博览会(European Fine Art Fair)上发布的一份由克莱尔·迈安德鲁(Clare McAndrew)编制的报告称,2012年中国艺术市场大幅下滑,相比此前一年下降24%,至106亿欧元(约合853亿人民币)。

相比之下,美国市场去年有一个5%的年度回升,达190亿美元。

“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全球经济的持续动荡对2012年的艺术市场构成了影响,全球销售额收缩7%,至430亿欧元,”报告称,“造成下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中国市场的减速。”

然而迈安德鲁在报告中说,中国市场依然占据全球销售总额560亿美元的25%。

基于这样的数据,中国如何才能获得它渴望的那种无形的文化价值与关注呢?

在一篇封面文章中,《艺术新闻/中文版》援引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学者赵力的一段话,说中国民间缺乏艺术品传承的文化,所以当意识到某些东西有价值时,藏家往往也只能去市场“买东西”。

文章并没有深究产生这种倾向的缘由,但是它应该和一些政治和社会因素相关,包括1949年革命后共产党大规模消灭传统文化,控制当代文化发展,从而造成深重的艺术损失。中国艺术直到文化大革命后的1980年代才重新兴起,且至今仍受到审查制肘,还有被政治和教育体系牵绊的创造力问题。

“艺术的创作者艺术家,如何看待看待中国艺术进入全球文化视野的这个过程?”文章问道。它给出的方案是增强本土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专注于质量。

文章引用艺术家曾梵志的话说,“最初走向海外时,中国艺术家被海外策展人根据需要贴上政治意识形态标签,但个人的学术价值却没有引起重视。”

“这些年过去,这些艺术家已经到了梳理个人创作生涯的阶段,但国内却没有相应的行业。所以现在中国艺术界最需要的还是博物馆级别的、严肃认真的好展览,以及梳理和探讨艺术价值的学术界,”他说。

艺术家汪建伟对这家刊物说,艺术是社会功能的“反射物”。今天最为缺失的是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对创造力的尊重。

艺术市场在兴起,“我们有一个最有购买力的市场,但离创造本身还很远,”他说。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