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王璜生作品(2009-2013)”观后
0条评论 2013-05-09 09:54:25 来源:cafa.com.cn  作者:庄司

“无边——王璜生作品(2009-2013)”观后

由浙江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冯博一策划的“无边——王璜生作品(2009-2013)”展览于4月28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了王璜生2009至2013年期间创作的水墨、装置与影像作品50余组。

该展以“隔空”、“介入”、“居间”为三个单元,展示了王璜生近年来在水墨与艺术实验方面上探索的轨迹。在展陈结构和设计上,展览的三个单元以“白、黑、灰”三个色调铺陈展开,三个主题、三个色调、三个空间,似乎也是王璜生三种心境和艺术探索路径的表露和展现。

一,“隔空”之线

白色的“隔空”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正中央的同名大型装置作品《隔空》。直径8米多,高7米多的宽敞白色环形空间中,不断旋转、变化的光影引导着观者的视线,经历了一番从平视到仰视、再到环视的视觉游走。这种视觉游历与展厅四周那些以线为主体的“游·象”系列作品互为呼应,视线之“游”与空间之“象”构成一种“隔空变幻”。装置作品内部的铁丝与投映在白色布网上的游动的线索光影,又是一种隔空变幻视象。线与影的虚与实,真与幻,流动与静止,构成一种互喻关系。王璜生引导着观众,游走于虚幻与真实之间,在这种空间中,原本静态的《游·象》,又有了新的含义。

从2010年开始,王璜生以线之游和线之象,重建其水墨新图式。“线”,成为了他作品中的主要描绘和呈现的对象。“线”作为中国画中一种笔法,一种精神承载物,有其特定的内含。“线”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延伸,是一种气的凝聚,一种心手的修为,一种心境心态的自然流露,或是对一种真实的描绘和抽象处理?王璜生曾谈到,最初创作“游·象”系列作品时是得到画室里一团乱电线的启发。一团没有头绪的混乱的线,既让他发现生活的真相,又感悟到特殊的美感。这种感受随着艺术的创作和实验的展开,逐渐地融化为他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呈现的不再是一团“电线”,而是纯粹的、审美的、笔墨的、心象的“线”,是他感受毛笔锋端与宣纸表面那种特殊的接触,感受墨在纸上游走的一次次尝试。

这次展览中的装置作品《隔空》,实体的“线”又回来了。这“线”并不再是柔软的电线,而是锋利、危险、甚至暴力和凶残的铁丝网,借助灯光将缠绕的铁丝网的影子随机地投射到白色的类似于宣纸的装置壁体及天花板上,影子的富于水墨意味的幻象、进入装置内部所发现的锐利的铁丝刀棱,及赫然感觉到的可能带来的伤害与威胁,瞬间击垮了我们对传统中国水墨中柔软之“线”的惯有思维。在《隔空》中,线的内部张力被极致放大,锋利和尖锐成为更为合适的形容词。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他水墨《游·象》作品中的线时,尤其是最近刚完成的《游·象 系列89》时,感受到的也许是充满内在张力的铁线,甚至是铁丝网。在这里,线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的“线”,而是具有现实、心理象征意义的“线”了。

二,介入真实

从“隔空”展厅移步到“介入”展厅后,首先入眼的是一团黑,和一声声刺耳的撕裂声。其实,这个展厅的灯光并不灰暗,那眼前的一片黑,只是从白色空间步入黑色空间后,视网膜所产生的“欺骗性”。由此不禁让人想到,“真实”是什么?当报纸媒体、电视媒体日渐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后,很少人去认真的追问“真实”的可靠性问题。将线条介入到报纸上的原始文本之间,将线遮蔽掉报纸上的“白底黑字”,将严肃的新闻变成线条的辅佐或背景,将铺满整个展墙的《线象·参考消息》一拥而入地塞进我们的视线……王璜生似乎在一点点消解掉人造的真实,用纯粹的线创造一种本真以错乱“真实”,这是否是王璜生追问“真实”的一种方式?至少我们可以说,当王璜生选择用报纸作为Ink on的材料时,他就已经介入真实了。“实际上,所谓新闻报纸的‘真实与客观’都带有那个阶段文化特征及意识形态,文字与图像只不过是其中的符号象征罢了。所以,与其说王璜生是在处理这些媒体,不如说这是他有意带有一种实验性的破坏,也是拼贴与建构性的尝试,使这些熟悉的内容陌生化,以控制观者的期待,让观者体味到经过处理的新作品所产生的惊奇,以及摆脱原有传播之后的自由。”(冯博一)

“介入”展厅中的“线象”系列作品,被称为“报纸系列”。这些画上线、圈圈的报纸,或装裱好镜框在墙上整齐的摆放,或用鱼线简单地吊起来,在展厅中随着行人走动带起的风而轻轻摆动,使得整个空间有一种碎片化的感觉,观看点在哪里?要从哪里看起?似乎它们全部是整体的一件作品,又似乎每一张报纸都渴求被阅读、被解读。

展厅中的核心,可能是那件巨大的、有些许禅意的影像作品《日晕》。画面初见时,是几近全白的白和不间断的撕裂声,你不知道这撕裂的是什么,这画面的下一刻又会出现什么,当你开始期待时,你驻足停留,看见片片报纸碎屑由少至多、由慢至快地掉落,然后你发现这不过是在撕碎报纸,于是你准备起身离开。当你正起身时,那些报纸碎屑慢慢地飘落成一重一重的影子,耳边刺耳的声音不知何时变成了一曲似有节奏的诗意的音乐,随着那些报纸碎屑的影子片片虚无幻化,画面中又回到了空空荡荡的“无”。大概此时,你略略困惑,刚才几分钟的感觉好像发生过什么也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只剩下两边悬挂的报纸微微抖动的嘶啦声在耳边,恍若未闻。王璜生试图在这件影像作品中制造出一种对日常现象的抽离、撕裂和解构。这可能也是他介入真实的另一种方式。

三,居间的灰

黑白之间,是一种灰色,它不似白色那般耀眼,也不似黑色那般深沉,灰色有很多层次,灰色又包容许多颜色(我们当然都试过,把各种颜色混在一起后,出现的,正是灰色)。这大概也是王璜生选择用这个颜色来展示自己在传统水墨与“游·象”、“线象”之间作品的原因所在。

“居间”的灰色展厅中展出的不仅仅是作品,也是隐含王璜生由传统水墨向多媒介方式实验转换的一个过程,既有抒他胸中意气的大花题材,亦有逐渐抽离传统笔墨、寄缠绕的线表露一种内心倾诉的“线索”系列,正如策展人冯博一所写:“除了这种内心的叙述话语,以及多声部共鸣的复调式结构之外,王璜生的艺术还在于他图像处理上进行的一系列视觉张力的设置。这种张力并非只是体现在墨荷、缠枝、向日葵等某个自然物象、景致之中,而是使整个画面处在一种饱和的视域中,也是他在由水墨艺术向多媒介方式演绎的‘居间’的过程。他有意打乱了结构的次序,把它切割成无数的碎片,然后在斑驳背景上痕迹的连接,在真实中引进梦幻,并随着它们伫立、摇弋和魅惑的姿态,无疑为他艺术表现的内心上,提供了广阔而又深邃的背景,提供了一种沉郁、惆怅的神秘。而这种神秘的振颤,铺垫了视觉主干的质地,达到了真实和表现产生的间隔与交杂。”这其中,似乎可以看出他艺术实验的前后轨迹,他对水墨语言选择的过程。这或许正是我们探寻、接近王璜生的一条路径。

看完展览,更像是结束了一次视觉游历。从缓慢游走的线,到纠缠、遮蔽的线的幻象,再到声声撕裂的报纸碎片,最后重回“守望星辰”,这似乎也是王璜生的几重心绪借助几个不同空间的交叠呈现。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