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NADA纽约艺博会
与第二届Frieze纽约艺博会同期开幕的NADA纽约艺博会表明了年轻的新兴画廊已经成长了不少,这些新兴画廊的集合通常被视为Frieze及其它“大联盟”艺博会中的小联盟的特征。而伴随成熟出现的是一种倾向于保守主义的趋势,而那在许多充满了小型、价格合适的作品及白墙上普普通通的作品展示的展位中得到了体现。
这次NADA的举办场馆从此前迪亚艺术基金会(Dia Art Foundation)的旧楼里搬到了一间名为“Basketball City”、带有七个场馆的篮球馆里。整个场馆都被铺上了地毯,而你在艺博会里能见到的东西在这里同样也能见到(食物、酒吧、艺术书籍以及点缀在整个空间里的装置等等)。
整个展会中充满了一种保守的氛围,不过其中仍有一部分抓住了进行实验的机会。来自布鲁克林的独立艺术空间Know More Games借用了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的画作储存系统,在自己的展位里打造出了一种推动式的作品展示形式。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比原型更像是一间海报店。
来自密尔沃基的Green画廊用布料盖满了其展位的墙面,展出了艺术家尼古拉斯·弗兰克(Nicolas Frank)的一部分喷溅有颜料的工作室地板以补充其墙面作品,后者由带有颜料、画布和框架的伪造的传记书页组成。这个展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尽管地板上的大件作品似乎比墙面上的小件作品更夺人眼球。
总的来说,NADA中的展位似乎无法像Frieze中那些规模更大、要价更高的展位那样抓住机会尝试一下别的东西——在Frieze中,Gavin Brown画廊的展位像是发生了一次颜料的爆炸,Marian Goodman画廊将大部分空间都分配给了提诺·赛格尔(Tino Sehgal)的行为表演,而艺术家利兹·格林(Liz Glynn)的“私房酒吧”“Vault”(2013)则在熙熙攘攘的展会中打造了一个隐藏起来的艺术空间。
第一次参加NADA的David Petersen画廊来自明尼阿波利斯市,该画廊简洁地呈现了艺术家乔·史密斯(Joe Smith)的作品。这间开业还不到一年的画廊希望能够在中西部城市里扩张这种艺术场馆的形式与模式。“明尼阿波利斯市拥有大量的艺术品和非常棒的非营利艺术空间——比如Midway Contemporary——但是从商业空间的角度来说,这里在近2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什么发展,”画廊主David Petersen说。“其他人都在致力于非营利模式的发展,所以我的画廊提供了另一个选择。”David Petersen认为自己画廊的部分“使命”便是要将明尼阿波利斯的艺术家推向整个世界。其展出的乔·史密斯(Joe Smith)的作品探索了“一种类型的材料怎样才能进入另一种类型的材料之中”,David Petersen认为这是一种能够解释绘画本质的有趣的方式。
走在NADA的过道中,我们很难不注意到一些趋势和共性。当我偶遇艺术家Jade Townsend时,他已经给他在展会中看到的作品列好了一张清单,其中包括“糟糕的绘画”、“桌子上的垃圾”以及“废物一样的手工艺”。我邀请他和我一起走走以证明他的观点,而他带我看到了大量混乱、具有自我意识的画作,粗野庸俗的粘土和陶瓷雕塑。不过仍然有一部分艺术家从中脱颖而出。
亚历克斯·达·科尔特(Alex Da Corte)在Joe Sheftel画廊展出的作品“Head”(2013)有点像是艺术家约瑟芬·梅克塞泊(Josephine Meckseper)与艺术轻博客The Jogging的结合。抛弃了前者圆滑的冷淡与后者断断续续、缓慢推进的讽刺,亚历克斯·达·科尔特(Alex Da Corte)五彩斑斓的消费美学的世界立刻就显得充满活力、荒谬而又诱人了。
鲁本·以色列(Reuben Israel)对科幻与宗教的奇特融合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组带有闪亮的外表与光滑的涂料饰面的雕塑将极简主义的语言与充满诱惑的波普商业主义“刺穿”一起,创造出了未来主义形态的“羊肉串”。
如果我必须要从NADA中选出一位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参展艺术家,那么我会选择由 Klaus von Nichtssagend画廊带来的Ian Pedigo。这位艺术家的拼贴作品展示了他对非常规材料的寻常混合,然而这里的牛骨、鞋带和橡皮球(这只是众多材料中的少数)却似乎与彼此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不带丝毫鲜明的对比感。这些作品中存在一种不稳定的、陈旧的家庭生活的感觉,而使用的材料本身似乎也是脆弱和自省性的,就好像它们是在自然历史博物馆一个被人们遗忘了的角落里被发现的一样。
和其它的艺博会一样,NADA集合了大批时髦流行的艺术形式。从拼贴作品到混乱的抽象绘画,从概念化的摄影到技术性的评论,这里的美学元素紧跟着大部分下东区画廊的脚步,而正是这些画廊占据着NADA的展厅。如果说之前的NADA让人感觉活泼和异想天开的话,那么这一届的展会则让人感觉更加稳定、更加接近其一流的竞争者。在NADA里购买作品并不会让人觉得是在就某一自命不凡的年轻艺术家的艺术生涯打赌,也不像是在对某种审美元素进行投资——尽管后者正在缓慢地转变为主流,并已然成为了整个艺术界中的一个标记。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