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口渴的时候,恰巧看到旁边有一个自动售货机,肯定会喜出望外;然而,当你投入了一枚硬币,出来的并不是一罐可乐或咖啡,而是一个半透明的胶囊,拆开来里面竟然是一张精致的油画原作,你又会作何感想?吃惊?疑惑?还是以为自己中了愚人节的大奖?
其实,这并非玩笑,而是正发生在英国的购物中心、商店、酒吧中的一幕。
据报道,这是由英国艺术机构Woolgather发起的一项活动,即用自动售货机出售艺术品,而且是30位艺术家为这项活动专门创作的艺术原创作品,售价只有1英镑。他们制定出如此“亲民”的价格,是因为整个活动的主旨就是要让艺术“亲民”,同时也让普通民众真切地亲近艺术、消费艺术、拥有艺术。
现如今,尽管艺术品拍卖的新闻铺天盖地,人人都知道艺术品值钱、保值,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艺术”依然等同于“高价”、“遥远”——艺术品的价格高不可及,艺术品与普通人的生活遥不可及。深深的“不可及”铸就了民众与艺术之间深深的鸿沟。于是,艺术就只能是少数人玩的、有钱人玩的,与普通人的世界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
是的,艺术不是白米饭和面包,一辈子不碰也死不了人。可是,倘若生活中没有了艺术,人类的世界定然黯淡无光。艺术不能填饱肚子,却是乏味的主食之外那平添色香味的美妙小菜。消费艺术,正如为今晚的饭桌添了一道小菜,它肯定不会让你胖2斤肉,却一定会让你的味蕾得到极大的满足。味蕾将这种愉悦传达至精神,于是整个人便神清气爽起来。
这小菜必须美味可口,却不该每道菜都高价奢侈。千万元的大菜未必合胃,1英镑的小菜未必不堪。象征性的价格意在告诉所有人:艺术是人人都可以消费的。
在此之前,有“买得起艺术节”、有为不出名艺术家准备的廉价销售会,只为降低“艺术”的“身段”,让普通人消费得起。类似的活动曾在很多城市掀起热潮,直到今天我们见到了用自动售货机出售的1英镑艺术品。
“你愿意用1英镑买件艺术品吗?”如果有人这样问,你会怎样回答?在脑中迅速反应出1英镑约等于不到10元人民币之后,你恐怕会肩头一耸、眉头一皱,“开玩笑呢吧?”
是的,正是这种近乎玩笑、足以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举措,让艺术彻底走入了寻常巷陌。面对这样的“煽动”和“诱惑”,恐怕每个人都禁不住要掏出1英镑尝尝艺术的鲜。一手投币,一手出货,你会发现,原来消费艺术品并没有那么遥远。
不知中国的街头何时才能出现这样的自动售货机,1元或10元,消费一件艺术品,让自己神清气爽起来。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