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器“洗澡” 国内反感国外盛行
0条评论 2013-05-16 15:33:57 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作者:王英

由于年代久远,出土的青铜器表面总是被泥土、斑斑锈迹所覆盖,这样的锈迹对于以锈为美的青铜器收藏行家来说,就像是一桌饕餮盛宴,而对于一个新手来说,就成了阻碍观赏青铜器原貌的绊脚石。很多新手在最初接触青铜器的时候,对于上面的锈色厌恶至极,以至于用化学方法清洗上面的锈色,这一洗不要紧,而经过“洗澡”的青铜器就失去了行家眼里鉴定真伪和欣赏的锈。那么,青铜器收藏时该不该清洗呢?记者请相关专家,就此知识作以解答。

专家张宝舰:(呼和浩特晚报收藏品鉴委员会委员、呼和浩特市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

在收藏界“洗澡”这一词,如用在青铜器上是对青铜器包浆被清洗而破坏的一种贬义的说法。这种情况在钱币上也有,例如一枚钱币锈太多了,用酸或者醋泡一下,结果就导致钱币真假不能区分。在中国,人们鉴赏青铜器时玩的就是上面的锈。但是这种说法只限于中国,像在西方青铜器出国之后,所有东西都要清洗。例如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青铜器,上面的锈已经被全部清理。

其实,在国外人们给青铜器“洗澡”也是有他们的道理的:第一,青铜器使用的时候是铜的,只不过入土之后上面长满了锈,所以他们要恢复原样;第二,铜锈在铜器上时间长了本身对铜器也是一种腐蚀,也就意味着一件青铜器出土之后,在中国大陆可能保存五千年,而在西方国家可以保存一万年。但这样的道理在中国并不被认同,国内大家大多欣赏青铜器上面的锈色,把它作为青铜器审美的一个标准,而且中国人鉴定青铜器的真伪全凭上面的锈,尽管现在给青铜器上锈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但是对于行家来说,再像的锈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五年的、十年的、一百年的、一千年的锈色都是不相同的。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