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境艺术:尼玛泽仁的天路
0条评论 2013-05-17 10:14:03 来源:人明政协网 作者:肖云儒

尼玛泽仁

尼玛泽仁 作品

被尼玛泽仁先生震撼,是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我们相邻而坐,一道去南非和阿联酋访问,他打开电脑让我看他的画,看得我半晌无语,心里则翻江倒海,电光火石般闪过一个词:“雪域灵境!”

“灵境艺术”,便这样成为我对尼玛泽仁艺术追求的感悟和定位。

(一)

尼玛泽仁是十世班禅大师生前于1986年法赐的“班禅画师”,是一位根植于藏民族文化和藏传佛教血脉之中的艺术家,这使他与许多当代中国的画家明显区别开来。他又是一位有幸在14岁便被选进四川美院民族班,系统接受过中等和高等现代美术教育的藏族艺术家,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他有了扎实的童子功,有了现代文化坐标和国际艺术视野。这又使他与当代许多同民族的画家区别开来。

尼玛泽仁以丰厚的藏文化底蕴、独异的高原风情感受和中西交汇的笔墨技法,营构了自己的艺术天地。他画藏地山水、藏地佛像、藏地人物风情和宗教习俗;也画汉族风情和人物、现代生活和人物(如孙中山、秋瑾和郁达夫像)。乃至域外的阿尔卑斯山下、莱蒙湖畔、佛罗伦萨古城、威尼斯水巷,也无不进入他的画幅。他勤写生、重造型、精用线、擅晕染,在广阔的社会时空和艺术时空中显示出一位画家的成熟,也显示出一位民族艺术家的责任。这责任不仅是民族的、信仰的,也是国家的、社会的(为汶川大地震写真,讴歌抗震军民就是明证)。他说,关注异国异族的生活和文化,“是为了将其纳入中华民族的藏文化为我所用,也是为了使藏文化融入世界。”以此种种,尼玛泽仁独立于中国当代艺术之林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艺术界早有定评,毋庸赘述。

艺术上的多尝试、多转移、多积累,为他奠定了金字塔底座,为他向珠穆朗玛的极顶冲刺储备了精气神。

(二)

我认为尼玛泽仁最具开创性的探索,最值得重视的成就,在于他的“灵境艺术”。在完成艺术奠基之后,画家以几十年的艰苦探索,以大量的佳作精品来构建这一艺术殿堂。

1300余年来,藏民族的绘画是在宗教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表现佛光普照的世界,作为寺庙供奉品存在着,因而往往与社会的发展脱节。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欧洲从文艺复兴开始,几乎花了五百年才完成了由神本宗教绘画向人本现代绘画的蜕变。尼玛泽仁希望能借助时代的推力,沿着灵境艺术的路子,在自己这一代手里完成这个转化。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看来,他的灵境画已经远远走出了藏族和其他民族的寺院画,走出了以唐卡为代表的旧藏画,从价值坐标、审美观念到艺术手法各个层面,将传统宗教画与现代艺术做了圆融无碍的交融,开启了一代新风。

这才是尼玛泽仁给中外艺术宝库提供的真正瑰宝,是他的艺术真正的价值所在。艺术上的“独诣”和“孤行”是创意和创造的别称,永远应该是我们目不旁骛关注的焦点。

编辑:李洪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