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艺都总经理杨勇和艺术家张新权
2013年5月18日(99艺术网上海站 张长收)下午3点,由尚辉策划的张新权个展“表现的图像——张新权的历史叙述”,在凤凰艺都上海红坊艺术空间隆重开幕。策展人引出“表现主义”和“历史感受”两条线索,张新权的创作正是在历史的距离中,进行着想象性的抒写、率性的夸张和直觉式的宣泄。
艺术家张新权在接受99艺术网采访中谈到:《阿芙乐尔舰》(2011)和《中山舰》(2008)作为创作中“历史叙述”的索引,令“自然与历史的力量间人类难逃变灭的命运”富有悲怆感染力;《十里洋场》(2003)描绘了上个世纪东方乐园的繁华与嘈杂,但艺术家笔下那近一个世纪前的熙熙攘攘,已与今日新外滩判若两重世界,让人分明感到似曾相识的模糊印记。此次展览,还将特别展出张新权最近创作的《江南系列》(2013)以及一系列皖南写生作品,艺术家在江南旧景与名胜间游走,对历史进行不动声色的叙述与回溯,并为我们展现了其更为灵动丰富的具象表现主义创作面貌。
张新权个展现场
张新权《十里洋场》之后的转型
策展人尚辉认为:张新权的作品总是跳出再现现实而站在一个遥远的距离中审视事物的流变。过去式,是他观照事物的一个基本审美方法。过去式,既让他从现实中剥离而出,也使他从容地在“过去”之中寻求他的“自我”。因而,“过去式”也便成为他“表现性”的重要创作基点,正是从这种“过去式”中他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诉求途径。过去式,使他的作品都成了老照片和旧影像,而作品的魅力正在于对于这种影像不动声色的叙述与追溯。
表现精神诉求的方式是多样的,张新权选择的是具象表现主义。也即,他的作品总是和现实拉开一定的距离。无论描绘他生活过的《姑苏系列》,还是呈现他生活阅历的《上海外滩》《码头》和《海魂系列》,他都没有完全使用写实主义观念去告诉人们这里怎样,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而是选择某一场景或某一对象予以不受实写束缚的象征与表现。毫无疑问,他笔下的审美对象富有具象性的特征,甚至也可以说,这些具象本身就是他诉诸精神情感的出发点。但他在呈现这些具象时,又不满足于谨毛刻画,而是从一种遥远的距离予以审视,并从这种距离中进行想象性的抒写、率性的夸张和直觉式的宣泄。他的艺术创造性便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对象、设置怎样的审视距离和进行何种程度的想象与表现。
著名艺术评论家邵大箴认为:“张新权作品的语言图式也随之变化,画面早期的满构图往往被特写的‘镜头’所取代,色彩也更趋向单纯,多用原色,空白的面积加大,在看似随意性的动静、虚实组合中,掺入了构成因素。不用说,这些作品充分表明,张新权在看似自由、随性随兴的涂抹中,善于呈现他匠心独运的构思,展示出他对油画艺术的当代性敏锐而独到的理解和认知。”
批评家王端廷曾谈到:“自《十里洋场》的开始,张新权创作语言开始告别先前的某种困惑而随即纳入一种明确的全新的思维与创作轨迹,进而转向对城市景观、人文风景的塑造,并逐渐有意识地将‘为工业文明造像’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向。”
著名策展人贾方舟则认为:“张新权穿行在历史的经纬线上,从都市的历史中寻找那些可能再现的已逝的风景。从而在他的艺术道路上出现重要转折。从《十里洋场》始,他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的怀旧之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远去的世界。但它的重新显现,却牵动着我们的情感、触动着我们的神经。张新权发现,这些已逝的都市景观,不仅可以通向历史,还可以通向观众的心灵。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些与生存相关的东西残存下来。不管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残留在心中的记忆却挥之不去。久而久之,便转化成一种怀旧的情结和执拗的趣味,正是这种怀旧的情结和执拗的趣味,使观众在张新权的作品中获得共鸣。”
艺术家简介
张新权,1962年生于山东。现任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油画学会理事。展览经历:研究与超越——第二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10;拓展与融合——中国现代油画研究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08;文化江南油画邀请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07;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中国美术馆,北京,2006,等。重要收藏:《雪龙号》由江苏省美术馆收藏,2010;《海滩》由中国美术馆收藏,2007;《码头》中国油画博物馆收藏,2006;《信号台》中国美术馆收藏,2004,等。
【相关资讯】
编辑:张长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