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融2013年春拍——前进中的中国美术:开放中的审美穿越
0条评论 2013-05-21 11:00:0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创作于1985年的写实油画《七九河开》是“知青题材”的代表作之一。这一类题材与武斗题材相比,没有那么强烈的戏剧性场面和效果,更易于表现曾经的生活片段,勾起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诗情记忆。而80年代末,王功新作为访问学者去了美国,之后王功新创作了一系列摄影装置艺术作品,成为中国第一位创作影像装置艺术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具有抒情性、幽默感和美感。影像作品《静物3-7》,创作于2012至2013年,是王功新的近作。艺术家把二维空间的平面绘画,与三维空间的影像以欺骗眼睛的方式嫁接在一起,突兀但却直接的把时间的概念推倒观者的眼前,这是艺术家对影像艺术与传统媒介传承与思辨的有力解读。

《红灯记》是蔡锦199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完成的作品,是她少有的反映政治题材的作品。蔡锦用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解构了这一京剧样板戏的经典形象:原有图像的“红光亮”被黑暗笼罩,主人公手中的灯光洒下的不是光明,而是一种肉感的猩红色;英雄人物的“高大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萎靡的身躯和幽灵般的白色面孔。夸张的笔触,扭曲的线条,画面中的色彩浑浊令人压抑,毛骨悚然的人物震撼地传达内心深切的绝望,燃烧的血红色以及黯然的黑色,表现出一种极度恐惧的情感,粘稠的颜料在画布上侵蚀、蠕动,画面中仿佛有一种无法控制的东西正在蔓延,犹如死亡的阴影在延伸。

同时这个板块还包括被视为中国多元绘画的里程碑的1995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的部分参展作品,袁晓舫《飞行计划》、马堡中《AK-47/4号》、刘大明《北海假日》、赵鸀《虹之后、勋布景、清灯三联》、顾黎明《门神-线板、色板18》、马俊、赵琨《重塑》等艺术家的作品将波普、表现、抽象等艺术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开始对80年代所颂扬的激进式艺术理念感到普遍怀疑,更渴望在艺术中切实表达个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尽管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以各种多元的艺术手段呈现,但他们在各自艺术的现实表达方式中仍存在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构成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表达的个性化特征。这些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在90年代的创作带来丰富的艺术灵感,他们不再奢谈改造艺术世界的宏图大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隔岸观火式的平淡、玩世不恭的嘲讽和近乎自虐的戏弄。

“9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这一板块包括周春芽《桃花朵朵开》、刘炜《花儿》、罗中立《就寝》、焦小健《夕照山谷》、夏小万《逗》等风格各异的经典作品。其中《夕照山谷》是焦小健94年从欧洲8个月美术考察学习回国第一幅风景画写生创作,是他的画风转向具象表现绘画的开始。而周春芽的桃花系列的色彩普遍郁勃沉厚,怒放的桃花,暗喻生命的轮回与稍纵即逝,隐含放纵与凋谢的不安。揭示出万物自然中的自由与限制,旺盛的生命刀迎面而来。绚烂的桃花系列史是彰显了物质极盛之后一种剧性的美。

而“桃花系列”已然是周春芽在留学德国期间,深受巴泽利茨、彭克和基弗等德国新表现主义作家的影响。回国后,周春芽开始用德国绚丽前卫的色彩诠释中国传统意象。反自然色彩的运用是他作品的典型风格,如以浓艳的红色涂抹在传统造型的中国山石中,打破桃花在传统中国绘画里的淡雅形象,从色彩到构图均给人鬼魅奔放之感。怒放的桃花,暗喻生命的轮回与稍纵即逝,隐含放纵与凋谢的不安。揭示出万物自然中的自由与限制,旺盛的生命力迎面而来;绚烂的桃花彰显了物质极盛之后一种剧性的美。

“中国女性艺术”是艺融2013年春拍新纳入的板块,包括李青萍《山的记忆》系列、夏俊娜《自画像》及闫平《花卉》等重要女性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女性艺术作品的理念多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内容大多体现自我与内心活动的世界,情感基调细腻浪漫、深入人心且作品色彩丰富鲜艳,天真烂漫。这些特征也体现了女性艺术与男性艺术的区别、独到之处。

艺术家闫平是中国女性艺术典型的代表,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为一个当代女性艺术家,闫平以女性及母爱的角度出发,创作的《母与子》系列让人们津津乐道。画家用她大度个性的技法和自由的色彩努力接近现实中的场景,却也隐约地反射出浓浓的母爱,令观者为之动容。她的作品从现实生活总出发,但却又展现着特有的技法,不被现实所束缚,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营造画面。闫平的画中体现着自觉性和鲜明的绘画个性语言,此次上拍的作品《花卉》,从构图、结构、图式上都体现着艺术家精心的思考和娴熟的技法,加上画家大胆豪放的厚涂的手法和鲜艳的色彩,使得作品产生一种历史性的沉思和现实的诗意。

 “不一样的世界”板块中,包括八件法国优秀风景绘画作品。回顾中国现当代绘画的发展和成就,追溯他们的起源,我们就不得不谈及欧洲艺术的影响。而在欧洲艺术中,法国绘画扮演着中流砥柱、重中之重的角色。许多在中国画坛占有一席之位的艺术家,都或多或少有过留学法国的经历。法国19、20世纪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影响非常深远。希望可以通过这几件作品可以见微知著,以小明大。

奈特是法国著名风景画家,他的一生热衷于在欧洲各处旅游,并把沿途所见的美景当作自己的创作题材。他的作品在美国和德国相当受收藏家青睐。《春日》呈现的是一副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自然景色,细腻光线,几位农夫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劳作, 描绘树枝上绿叶的朦胧笔触给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柔和的气氛。这件作品具有巴比松画派的风格。巴比松画派的画家们走出画室,回归自然,描绘普通田间风景;藉以自己的画作,他们希望在法国19世纪中期的工业化浪潮及其带来的动乱与污染中坚守一份世外桃源般的简单和平静。

亨利•卡尼耶的《阿尔卑斯春景》和亨利•莫尼的《苏醒》描绘的是宏伟壮观的高山风光。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山脉,近处的崎岖山岩衬托了画面的层次感;而点缀在景色里的行人和生物使得画面生动饱满。值得一提的是,奈特,莫尼等几幅作品的画框都为19世纪在巴黎手工制作的画框,有一定的历史和美学价值。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