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与天堂的对话,共架文化艺术桥梁
——首届川浙名家作品邀请展暨美术报四川艺术中心成立
5月28日,文殊坊成都会馆,一场令人期待,主题为“天府•天堂——首届川浙名家作品巡展(成都站)”的大型展览活动即将揭开大幕。与此同时《美术报》四川艺术中心也将在画展开幕式上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这是四川文化发展里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的盛事。
据主办方之一的《美术报》四川艺术中心主任曾祥庸向记者透露,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强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宣传推广“巴蜀画派”等相关指示精神,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浙江《美术报》有限公司与成都水墨玩家有限公司以强强联联合,突破地域限制,整合优质资源的方式组建“《美术报》四川艺术中心”并落址成都。这是《美术报》第一次走出杭州的改革探索与尝试。“中心”将立足四川等西南地区,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美术为载体,秉承“将全国著名书画家请进来,把四川本土画家介绍出去”的开放理念,以推动四川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推动浙江与四川两省文化艺术交流,推动文化强省为使命。
“《美术报》四川艺术中心” 将坚持“学术引领市场;传媒推动发展;品牌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其独有的人脉资源、媒体资源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背景,重点在以下领域开展积极探索:为川浙两地文化交流展示活动,搭建一个有效的公共推广平台;借助中国美术学院教学师资和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力量,在川建构文艺理论及绘画专业高级人才培训基地,以不断提升我省书画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水平;利用“中心”这个合作平台,将四川巴蜀画派名家及中青年实力艺术家推向省外乃至国外市场。
“中心”的成立还得到了全国许多知名艺术家和学者的高度肯定,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报社社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赞专门为“中心”题匾,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曾来德,中央美术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袁运生,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美术中心中国画教授四川籍画家杜高杰,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国画艺术》副主编程风子等兴致盎然地挥毫祝贺。
曾祥庸主任着重强调“中心”揭牌之际由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浙江报业集团《美术报》社,《美术报》四川艺术中心,成都水墨玩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天府•天堂----首届川浙名家作品巡展”(成都,杭州)活动,便是“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践行。自古,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杭州则被誉为“天堂”,两座美丽的城市具有许多相同的气质。为加强“天府”与“天堂”两地画家的交流与相知,《美术报》四川艺术中心策划推出了以成都和杭州两个享誉中外的“天府”和“天堂”为对话载体的活动,将创构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成都、杭州两地国画家艺术水准与影响力,促进川浙文化与经济交流,打造一个无愧于当代、有益于未来的优秀文化传承平台,为四川与浙江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以及城市品质的提升带来新的促进。此次活动受到两地艺术家们的积极支持与热情参与,参展艺术家阵容强大,参展作品艺术水准很高。的确值得令人期待。
记者观察并体会到“尊重当代水墨艺术的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引导文化消费市场的精品理念;突破狭隘的地域文化壁垒;倡导艺术创作表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本土艺术家走出去和将优秀的艺术作品引进来搭建一个全新的面向未来的交流平台”这便是《美术报》四川艺术中心成立发展的宗旨及主办此次展览活动的意义所在。
采访中记者得悉《美术报》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和艺术担当的专业性美术媒体在芦山地震后第一时间决定,利用《美术报》自身在业内的优势资源,面向全社会,发起“丹青接力 情系芦山”校园书画作品捐赠活动。通过面向全国征集书画作品,最终挑选出200多幅内容积极上进、适合悬挂在学校等教育场所的精品捐赠给地震灾区的中小学校。希望能通过这样的丹青接力传递,让灾区老师和学生看到艺术家对震区灾情的关注,带给灾区的孩子们正能量,帮助他们尽快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这批作品将由在5月28日《美术报》四川艺术中心挂牌之时派专人送抵成都。捐赠活动将由即将揭牌的《美术报》四川艺术中心落实具体的受赠学校名单。作为川浙两地的联姻产物,该艺术中心旨在为推动浙江、四川两地的艺术交流。无论是这次对于捐赠活动的鼎力支持,还是向四川的艺术机构和画家赠阅1000份《美术报》的活动开展,都充分体现了该艺术中心社会责任和艺术担当。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