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6日,“占物术——郑重宾与他的水墨尺度”个展在北京草场地红一号墨斋INK STUDIO画廊隆重开幕。本次展览是近些年艺术家一系列作品的总结,呈现了艺术家的艺术探索历程,作品结合了中国传统水墨和当代艺术的精神,成为探索当代水墨之路的又一成功案例。
展出的水墨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丙烯这种西方绘画的材料,在展览现场,郑重宾告诉99艺术网记者使用丙烯这种材料并不是偶然选择的:“我八十年代在国美毕业,当时学校国画系都没有这个问题。我当时一直觉得水墨的材料感不够,我希望能够直接感触到水墨,因为传统的水墨语境是可读性的,是慢慢看进去的,我想要的是具体物质化而不是隐喻性的,我就加入丙烯,丙烯能够把水墨变成一种物质,能触摸到,能感受到它的机理,能感觉到它的厚度,所以我当时用水墨做半抽象,不完全是用丙烯,但用一部分丙烯作为传统语言的扩展,但是后来慢慢我觉得绘画的空白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东西,这些虚的东西在我的语言范畴里没有太大的直接作用,所以我用的丙烯量相对来说就比较多一些,主要是想把水墨物化。”
郑重宾谈到,使用丙烯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显现水墨的文化特质:“其实从当代艺术语言概念来看,使用丙烯是在探讨绘画语言,这是现代绘画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包括后现代也在谈这个问题。以前常常说水墨要透明,不能脏,其实脏也是一种语言,脏也是看你怎么用,因为和你的语系有关系。如果是文人语系,很明显会觉得墨脏,但如果你关心的是另外一个范畴,我想避免讲当代,就是说从一种绘画本身存在的问题来看,以现有的语言和新的语言作为一种技术来讲,你自己要形成一个系统,这很重要。这个系统包括量,包括材料感,包括一种重力,包括视点、尺寸,包括跟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光,光也是一种物质,但是这个物质不仅仅是在空间中,在绘画中的光可以从环境中反射出来,像前面那个作品,墨几乎变成雕塑的平面,这种反光状态就是环境的光起到的作用,所以对我来讲,绘画是一种即时的、可以触摸的,马上能够出来的。同时在水墨的材料里,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觉得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即中国人讲的“气韵”,中国人对空间的概念,对“气韵”的概念,我觉得是其他材料里所没有的,从文化特性上是没有的,这包括一种宇宙观,简单地讲,里面的层次、深度和空间感能打动你,有一种动力,有一种跟你对应的语言,这不见得非得用书法形式表达出来,用行为表达出来,这是墨的一种文化特性,丙烯,我觉得能够把墨的特性最大程度地反映出来,它像一种催化剂,不光是材料,还是文化上的催化剂。”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