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
“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50年馆藏作品大展”近日在京开幕,666件艺术精品浓缩成一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在展览开幕之际,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就国内美术馆发展现状的话题接受了记者采访。在他看来,国内美术馆在硬件设施、作品收藏、学术研究和公众服务方面,与世界一流美术馆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场馆设计 存在“交钥匙”工程
美术馆近年在国内遍地开花,基础设施建设尤为蓬勃。但范迪安认为,许多新建美术馆在功能设计上缺乏专业支持,“有时候就是一个"交钥匙"工程,并不符合美术馆功能的要求。”在他看来,美术馆设计应该兼顾展览空间和藏品库房,“展览之外的公共活动空间也应该考虑进去,包括信息中心、数字美术馆、儿童美术工作坊、咖啡厅、艺术品商店等等。”
【解决方案】据他透露,位于鸟巢附近的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前就需提交一本完备的展陈大纲,“尤其是我们希望在新馆设立一个馆藏作品的固定陈列,《流民图》这样的巨幅作品和延安新兴木刻时期的小版画空间需求不同,油画和中国画所需要的光线强弱也不同。建筑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复杂因素,做到与展陈方案要求的对接。”
缺乏藏品 展览成“出租场地”
对于国内的美术馆来说,更为尴尬的莫过于藏品的匮乏。“大量的美术馆在过去几年里建起来,但却因为缺乏藏品积累,更像是出租场地的展览馆。”范迪安认为,即使是建馆之初就有相当数量作品入藏的中国美术馆,此前也更多地关注在展览功能上。
【解决方案】如何解决藏品匮乏的现状?范迪安认为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经验:“国家应该出台有关捐赠艺术品的税收减免政策,这样就能鼓励更多艺术家、艺术收藏家和机构向公立美术馆捐赠作品,提供一个社会资源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持续性政策保障。”
学术研究 需关注新形态艺术
范迪安上任之初,就曾强调学术研究对一家美术馆的重要性。“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一方面,针对中国美术史上比较重要,但一直被忽略的现象比如"留学到苏联"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一些大型展览会邀请美术界专家与馆内专业人员一起讨论,力图在展览中体现学术主旨。”
范迪安认为,与世界一流美术馆相比,中国美术馆的学术研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尤其体现在与当代美术活跃现状的距离,“这种活跃是多样化的,但我们以前对中国画的研究比较多,对一些新形态艺术的关注不够。”
【解决方案】范迪安特别指出,“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如此丰富,当代美术如此活跃,怎么才能以更新视角研究历史?如何更近距离地贴近当代?都是我们目前的学术研究需要拓展的。”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