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31日,保真拍卖会在东莞报业书画院举行,一位市民正在欣赏展出的画作
李可染的《兰亭图》曾在东莞藏家的拍卖专场出现
傅抱石的《云中君与大司命》曾在东莞展出
“墨韵岭南·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以下简称“墨韵岭南”)将于今年10月在东莞举行。这对东莞来说是一件大喜事,因为在此之前,东莞从来没有举办过国家级艺术大展。
最近,东莞的艺术市场可谓一派兴旺之势,陆续有新的艺术机构进驻东莞,也有不少高端的艺术展览在莞举行,国内的一些知名画家也到东莞来采风写生,大众对艺术品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
这片繁荣的背后,东莞的艺术市场将有一个什么样的市场走向,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这个市场里的一些中坚力量,让他们来谈谈自己眼中的东莞艺术市场。
国家级大展落户东莞
对于“墨韵岭南”落户东莞,市文广新局副调研员、展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周汉标表示,此展是东莞首次举办国家级艺术大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东莞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是通过社会的力量推动艺术发展的一次实践。
周汉标所说的社会力量,是指三个协办的民间机构,分别是东莞市绿洲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嘉安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三月坊艺术馆(东莞)。其中,东莞市绿洲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展览的牵线搭桥。
为了促成这次展览,东莞市绿洲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咏红东莞北京两地奔波大半年的时间。“去年底很有激情,以为只要有诚心就能做成事,所以也没考虑那么多,也不知道办展需要哪些条件,就去了北京,打算在酒店住下来,开始找中国美协。”住了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头绪,杨咏红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办国家级大展,一般都需要政府支持才行。于是,杨咏红又回到东莞,向东莞市委宣传部打办展的申请报告,宣传部也很快就给了回应,给予大力支持。有了政府做后盾,杨咏红再去北京申请办展,也顺利多了。
中国美协展览部主任杜军曾到过东莞实地考察,发现东莞的文化艺术公共设施非常完善,像岭南美术馆、玉兰大剧院等场所,非常高端,也需要“墨韵岭南”这样的国家级大展来推动东莞文化强市。
"墨韵岭南"对打造岭南文化精品名城有很大帮助,通过举办全国性有影响力的活动,来扩大东莞在艺术界的影响。”周汉标说。
社会力量推动艺术发展
对于东莞首次举办国家级大展,周汉标提到了一个比较新鲜的点:“社会力量推动艺术发展。”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尝试。
作为协办单位东莞市绿洲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杨咏红在展览敲定在东莞举办之后,开始考虑资金的筹集问题,她希望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企业家,来共同协办这场艺术盛事。
多方商谈之后,深圳市嘉安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郑少鹏对这个展览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这位热心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艺术爱好者。“我觉得这个展览对东莞意义很重大,我们也想通过参与这个展览提升企业文化。”郑少鹏对杨咏红说,这样的国家级大展,如果只办一次影响力可能不够持久,如果办得好,他很乐意出一部分资金,助力东莞每两年办一次这样的国家级大展。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墨韵岭南”,东莞还有不少艺术事件是由民间力量发起的。2010年,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走进东莞,东莞艺展中心在其中也起了功不可没的推动作用。
今年还有另外两场盛事,也体现了社会力量对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北京匡时和北京保利春拍巡展在东莞旗峰山艺术博物馆举行。业内人士透露,这两场春拍巡展得以在东莞举行,东莞高端藏家起了不少作用,他们与拍卖行多次接洽,希望巡展的站点能增加东莞这座城市,并最终促成此事。两家拍卖公司的负责人在巡展期间还举办了讲座,在讲座上,他们肯定了东莞藏家的购买实力,也对东莞浓厚的收藏文化氛围表示赞赏。
风生水起的艺术市场
东莞艺展中心自2009年12月30日开业以来,历经了三年半的调整,从初期外围还有服装店、餐饮店等非艺术品机构进场,到如今有东莞报业书画院、人民日报《民生周刊》书画院、绿洲艺术空间等多家大型高端艺术机构进场,商铺出租率将近百分百……
这些让东莞艺展中心总经理赵永臣对市场充满信心:“我们最初是"放水养鱼",对商户免铺租,吸引艺术机构进场,现在商铺不仅有租收了,我看一些商铺贴出的转让费有四五万元,这些都说明市场越来越好。”
不仅赵永臣看到了信心,东莞艺展中心展览部的李凤华也觉得工作好做了。“以前都是我出去求着画家、艺术机构来艺展中心办展,现在坐在办公室都有很多画家和艺术机构过来谈办展的事。以前办一场展,都没有什么人来看,现在平均一场展能有一两百人参加。”更让赵永臣高兴的是,展览的观众多了,也有了一些成交量,好的时候,甚至整场展览被书画爱好者打包购买,这一块也能为东莞艺展中心带来一笔收入。
同样是在艺展中心的绿洲艺术空间,从艺展中心开业进驻以来,已经几度转型升级,最近又将“绿洲当代艺术空间”更名为“绿洲艺术空间”。绿洲艺术空间的总经理杨咏红回顾这三年以来走过的路,不无感慨:“我们也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的时候是做当代艺术,后来增加了艺术衍生品项目,这几年赚到的钱我们又全部都投进新项目,铺面也越拿越多。”杨咏红坦言,现在绿洲艺术空间最赚钱的是艺术衍生品项目,通过这个项目赚到的资金,可以用来办高端的画展,也可以专门投资一些艺术家进行创作,从而提升自身品牌的影响力。
藏家购买力不减当年
2011年,北京瀚海春季拍卖会中,有多个专场拍卖,其中“庆云堂碎金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150多件藏品来自东莞一位大藏家,该场拍卖会共拍出3.28亿元。这是进入国内大型艺术品拍卖公司的首个东莞藏家私人专场,也表现了东莞藏家的雄厚实力。此外,东莞高端藏家经常出入国内各大艺术品拍卖会,将一些千万级的收藏品带回东莞。
但是最近两年虽有东莞藏家仍会出席拍卖会,但很少听到有高价的拍品。对此,资深藏家何先生透露:“这两年东莞的藏家也陆续出手过千万级的藏品,只是他们低调,不愿意张扬。据我所知,一件康熙手卷,也是千万级的藏品,被东莞的藏家拍到了。”何先生分析,一方面,大的经济环境不好,藏家不愿把自己的好东西拿来送拍,因为担心拍不到好价钱,如此一来拍卖行能征集到的好东西不多,有那么一两件,价格又被抬得太高。东莞的藏家处于理性,也在观望,但看到喜欢的好东西,还是毫不犹豫地竞拍。
东莞报业书画院院长赵峻也认为,藏家已经开始回归理性,脱离“投资”的轨道,更加侧重收藏。“许多藏家购买藏品,是为了收藏,而不是为了放几年,等价格涨了再出手,赚一笔。”藏家不再出售自己手上的珍贵藏品,而是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找一个场所展示这些“宝贝”。于是,最近几年,东莞的私人会所也就越来越多。中升南北行会所就是其中之一。会所选择在台商大厦旁边,主人祁先生把自己多年的收藏都摆放在会所的展厅里,有黄永玉的雕塑、画像,也有许鸿飞的雕塑,更有赵少昂、关山月等岭南画派代表人物的作品。会所除了展示功能之外,也有接待朋友吃饭、品茗的功能。
艺术品刚需市场即将来临
最近两年,东莞的艺术品市场结构悄然发生变化,从原来的鱼龙混杂、一盘散沙,到如今经过市场的选择,艺术机构开始集中抱团,也开始做出了一些自身的调整。
许多艺术机构已经寻找到了一条与市场成功对接的路子。像绿洲艺术空间,通过艺术衍生品,成功打开市场。
东莞报业书画院经过两年的摸索,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路子。院长赵峻说:“当中产阶级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消费需求也就会加大,许多中产阶级的家庭装修,都选择了中式风格,用传统的书画、瓷器、红木家具营造典雅的气氛。未来三五年内,艺术品市场家庭类艺术品消费将占重要的份额。”
赵峻认为,名家的作品自然是很好,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爱好者都能购买得起。而全国又有数以万计的书画家,可以从中挑选一些有潜力的书画家,购买他们的作品。价格不高,而且画得也好。
认清市场之后,东莞报业书画院开始举办一些适合市场需要的展览,像4月份举行的“江右风流-江西省中青年书法家8人提名展”,展出熊曦、李广志、赵永金、刘小华、邱才桢、李良东、曹端阳和龙友等8名书法家的作品,吸引了众多东莞书画爱好者前往参观。
不仅艺术机构在做调整,书画家也根据市场的需求做了适当的调整。著名国画家苗壮,无论是素描还是水墨,在国内画家圈都属于一等一的高手,但其价格也一直比较亲民,每平方尺维持在3000元左右。
新机构进入市场要沉淀
今年以来,有一些艺术机构选择了离开东莞,像山外山文化传播公司,该公司在东莞经营多年瓷器和书画艺术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由于经营成本的上涨,再加上新客户资源开拓不是很理想,公司选择了搬迁到艺术氛围更加浓厚的景德镇。对于山外山的离开,同行认为是一件好事,因为在景德镇,消费者对瓷器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尤其是其代理的著名书画家张志安的作品,由于景德镇已经有许多张志安的粉丝,无需推广生意已经非常好。
在山外山离开的同时,也有不少新的艺术机构进驻东莞。5月16日,东莞再添一高端艺术机构,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书画艺术院将在 东莞艺展中心B7栋2楼试业。也是在同一天,东莞首家民间美术馆21空间美术馆正式开馆。
对这些新机构的进驻,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加入是一件好事,这样才能把艺术市场做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但凭几个机构去开拓市场,会吃力。无论是新机构还是原有的机构,都要能坚持。
这位人士说道,“艺术市场是需要沉淀的,你做的时间越久,积累得越多,那么你的收获也就越大,但是很多机构往往不能坚持下去。”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