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季,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突然火了。她与艺术家乌雷对视的那段“最动容的一刻”的视频在网上累计被转发了百万余次。
也许很多人仍旧对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那个一袭红裙,坐在椅子上与观众对视的女人确实留在了许多人的脑海里。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这本书对阿布拉莫维奇做了较真实的还原。
极其勤奋、坦率、聪明、爱漂亮、迷人的阿布拉莫维奇,从做行为艺术一分钱不赚到现在,几乎经历了行为艺术的发展始终:从行为艺术如何售卖、收藏这样具体的问题,到创建行为艺术学院,培养行为艺术人才。在探索行为艺术怎样才能摆脱作为艺术家“副业”的地位成为主流艺术上,阿布拉莫维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阿布拉莫维奇这一生的各个时期中:在严苛的家庭环境下渴求爱的童年,从画车祸现场到在行为艺术上展露才华的青年,追求身心极限的“节奏”时期,探索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乌雷时期……我更感兴趣的是她从长城回来的日子。
1988年,阿布拉莫维奇42岁,从长城归来后失去了陪伴自己12年的伴侣乌雷。她的行为艺术也已经做了20年。1980年代的艺术黄金时期过去了,1990年代的压力扑面而来——习惯了乌雷的庇护,内心如小女孩般的阿布拉莫维奇,她的生活和艺术该如何继续?
然而,这个时期的阿布拉莫维奇得以更真实地面对自己,不再“穷凶极恶”地探索极限。没有乌雷,她的创作进入了反思和总结的时期:她表演《七个小品》,用以探索行为艺术时效性的重现;她以自己曾厌恶的戏剧形式表演《自传》;她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与家乡的关系来表演《巴尔干巴洛克》等。
在《自传》中,阿布拉莫维奇站在舞台上,向她的旧生活挥手告别:“再见,极端、纯化、亲睦、紧张;再见,嫉妒、结构、西藏、危险;再见,孤独、不幸、眼泪;再见,乌雷。”
2011年在洛杉矶,阿布拉莫维奇发表艺术家宣言的现场,那是一个艺术大腕与时尚明星云集的盛宴。阿布拉莫维奇进入了顶级的社交圈,她的头上开始笼罩着巨星的光环。她为行为艺术家(包括其他艺术家)养活自己并获得巨大成功提供了真实范例,并且开始致力于培养她的继承者:她的行为艺术学院。这无疑将使她的艺术生命延长更久。
编辑:文凌佳